城市地理学绪论.ppt

  1. 1、本文档共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节 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一、1920年以前 这一期间,地理学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城市研究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的命运。研究城市内部时,往往描述建筑的形式、当地的自然条件、建筑与街道的组合形式、屋顶的式样等。 工业革命、城市发展 聚落地理学 城市区位:决定论 城市内部形态 二、1920—1950年 此间,世界开始进入城市主导人类生活的时代,人们进而观察城市、研究城市。随之,关于城市的各种理论和学说也陆续问世。 20世纪2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城市(帕克、沃斯、伯吉斯),受这一学派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城市地理学研究转向实地考察,观察城市实际景观,研究城市内部的土地利用。 帕克、沃斯 、伯吉斯 住宅区、中心 商业区、工业区 土地利用模式:芝加哥学派 (20年代) 地理学对城市体系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学尤为突出。 克里斯塔勒 《南德的中心地》 中心地等级体系 (1933年) 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 同心环模式 伯吉斯认为,城市结构如树的年轮一样,由一圈一圈的同心圆组成。在平面图上,以城市中心为圆点可画出五道不同半径的同心圆圈。 第四环是中产阶级住区,白领阶层居住区 第五环叫通勤区,上层和中上层社会的豪华 郊外住宅坐落在这里 扇形模式 霍伊特认为,均质性平面的假设太不现实,因而他于 1939年提出了扇形模式或楔形模式。在他的模式中,保留了同心环模式的经济地租机制,加上了放射状运输线路的影响,使城市向外扩展的方向呈不规则式。 多核心模式 从上述两个阶段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1950年以前的城市地理研究有两大特点: 1、把物质环境的约束条件看成城市命运的决定因素; 2、对城市做形态上的研究,忽视成因的动态分析。 三、1950—1970年 二战后,地理学经历了“数量革命”,1958—1962达到顶峰。中心地理论在60年代,影响迅速扩大。 布莱恩·贝里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中心地理学说进行了许多实证性研究,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和专著,他的《城市作为城市系统内的系统》一文,把城市人口分布与服务中心的等级联系起来,是城市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贝里 人口分布与服务 中心等级结合的 研究 “城市系统” “数量革命”使城市地理研究从形态学的城市景观转移到空间分析上来。自空间学派兴起后,城市地理学的框架建立起来,其研究对象分为:宏观城市空间和微观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分析 宏观方面的城市体系研究: 城市化、城市规模、职能结构、 城市空间格局 微观方面的研究:城市用地分异 过程、各功能要素的区位分析 四、1970年以后 在这一时期,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影响较大的是社会科学的研究。 英国的新韦伯主义社会学家致力于研究地方政府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美国城市社会地理学家段义孚等从研究社区与人的关系出发,运用行为科学和现象学,开展了个人性格如何影响到家庭和房屋的装饰的分析,并伸展到集体的性格如何反映到所谓“文化景观”的分析。 曼纽尔·卡斯特尔斯是当代城市理论研究的带头人。 在这些研究的影响和带动下,城市地理学中出现了人文学派、行为学派和激进学派。 人文学派和行为学派认为空间学派将人地关系物化,忽视了人在塑造空间结构方面的作用。 行为学派强调,要分析空间形式,首先必须分析个人的决策过程。 激进学派(哈维为代表)以社会冲突为核心,强调一切应从政治、社会、行政、文化背景加以认识,认为要了解城市的结构,必须了解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环境和政治权利作用。 五、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城市地理学的进展 1、研究领域有明显的社会理论趋势,兴起新城市主义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社会地理问题一直是西方城市地理学家关注的热点 3、城镇体系、城市化和城市职能的研究兴趣下降,城市产业的研究领域在拓展 4、围绕信息化和全球化拓展城市地理研究的新领域与新方法 新韦伯主义 新韦伯主义空间研究以传统城市社会学中的空间概念为基本出发点,将城市看作一个“社会—空间”系统,指出社会结构与空间结构是同一的,城市资源的分配模式决定着社会阶级的划分,城市社会生活机会分配的不平等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冲突是形塑城市空间和推动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 第四节 中国城市地理学

文档评论(0)

2001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