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人民版讲义:必修二专题十第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含答案.docVIP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人民版讲义:必修二专题十第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含答案.doc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讲 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形成体系 把握要点 1.有关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3个关键点 (1)两个阶段: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 (2)两种设想:直接过渡、间接过渡。 (3)三次变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 2.有关苏联经济改革的4个关键点 (1)一个原因:斯大林体制弊端。 (2)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3)一个结局:三者改革都失败,最终苏联解体。 (4)两个原因:前两次改革失败根本原因是没有彻底突破斯大林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是因为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课题(一)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回扣教材知识]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政治: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疯狂反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威胁。 (2)军事: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3)经济: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保卫苏维埃政权。 3.内容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将粮食无偿借给国家 工业 将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 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影响 (1)积极: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时间: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3.内容 (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可自行支配。 (2)工业:解除部分中小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个别企业以租让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3)商贸: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4.作用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探索了一条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进补课程知识]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1.不同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含义 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 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方式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间接过渡 生产资料所有制 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分配原则 平均主义分配 多种分配形式 经济运行机制 绝对计划调节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作用和实践效果 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相同点 (1)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 (2)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3)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 [探究重难知识]   一、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认识 [材料] 1921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的口号参与叛乱。为此而震惊的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摘编自《全球通史》 [问题] 导致上述材料中“我们错了”的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什么? [信息获取] 材料中“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各种矛盾,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我们错了”说明列宁认识到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尝试是行不通的。 [史论形成] 多角度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从特点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与共产主义特点的非常政策,是超越生产力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措施 从积极作用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确保国内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从消极作用看 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得不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的含义 [材料一] 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

文档评论(0)

百年树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一线工作者,省市一线名师,愿意分享优质资源给所有需要的人。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