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食物过敏与不耐受精编版.ppt

  1. 1、本文档共9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他发现经常使用酸奶的保加利亚人有千分之四超过100岁,同時也發現此項食品含有乳酸菌,並且推論由於乳酸菌在腸道內生長導致pH值下降,而抑制了其他會產生不良物質的腸道細菌,因此具有整腸作用,由於腸道健康而能延年益壽。 如有些乳酸菌种的需要生长需要B族维生素,而有些菌种则能够合成B族维生素; * 治疗 2、食物加工处理 瓜果可试用熟食; 对牛奶、乳糖、或肉类过敏者,可先用相应的酶如糜蛋白酶、凝乳酶、乳糖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等对食物进行处理,再食用。 * 治疗 3、代用食物疗法:如对牛奶过敏者,可使用羊乳或马乳代替,也有少数人用炼乳或奶粉代替则不过敏。如对这些都过敏,则需改用豆代乳粉或豆浆等。 4、食物口服脱敏疗法:诱导口服耐受 5、尽量采用母乳喂养 高危婴儿,母乳喂养可以延缓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在婴儿期减少对致敏性食物的暴露可以降低一岁之内食物过敏的发生率。 * 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 2001年,WHO的第54届世界卫生大会关于婴儿与儿童营养的议程中建议延迟辅食引入应延迟至4~6个月后,有助于预防食物过敏; 母乳喂养预防食物过敏的效果存在争议; 目前关于辅食添加时间对过敏性疾病的作用仍有些争议,但对于有过敏风险的婴儿适当延迟辅食添加,提倡母乳喂养还是有益的。 * 治疗 6、益生菌的使用 保护肠道 改善肠的免疫屏障作用 下调促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 诱导口服耐受 * 欧洲对牛奶蛋白过敏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 食物不耐受 * 概 述 食物不耐受(food intolerance)也是由食物所引发的机体的不良反应,但它与食物过敏不同,主要是食物中含有毒性物质、药物或是食物代谢上的紊乱与不良影响(如乳糖不耐受),或是特异体质因素引起,发病与免疫机制无关,其发生比食物过敏更常见。 * 食物不耐受的常见病因 1、胃肠道功能紊乱 酶缺乏 :①乳糖酶缺乏 ;②葡萄糖-6-磷酸水解酶缺乏 ; 疾病因素: * 2、出生代谢异常 苯丙酮尿症: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 半乳糖血症:缺乏1-磷酸半乳糖尿苷酰转移酶 3、某些食物成分所引起的反应 作用于血管的胺类:苯胺 、酪胺、组胺 组胺释放因子 * 4、食品添加剂引起的反应 苯甲酸或苯甲酸钠:如饮料、某些奶酪、无盐人造奶油以及马铃薯的加工产品等; 亚硫酸盐:主要用于虾、许多加工食物如鳄梨、干燥水果、蔬菜、饮料、以及葡萄酒等,是为了防止食物褐变、防腐、改善食物感官以及漂白某些食; 谷氨酸钠 5、心理反应 * 营养治疗 首先,必须限制引起机体不耐受的食物,不耐受的程度也决定了限制摄入的程度; 当从饮食中去除了某种食物后,要非常注意营养素的替代。 * 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lactose intolerance, LI):是指乳糖酶缺乏者摄入乳糖之后出现腹胀、腹痛、产气增多和腹泻等症状。 * 乳糖酶缺乏(lactase deficiency, LD):是指哺乳动物断乳之后出现的小肠粘膜乳糖酶活性低下。 乳糖吸收不良(lactose malabsorption, LM):是指乳糖酶缺乏者摄入乳糖之后,乳糖在小肠内不能被完全分解成单糖(葡萄糖和半乳糖)被吸收,但不出现胃肠道不适的症状。 * 流行病学 乳糖酶缺乏的发生因年龄、种族和地区而异。世界上除高加索人种以外,大多数人种在成年之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原发性乳糖酶缺乏。 欧洲、北美或澳大利亚人:发生率通常低于30% 亚洲和非洲人:发生率高达75%~100% 中国汉族成人: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为75%~95.7%。 * 分类、病因和临床表现 1、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幼儿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罕见。出生后即有明显的腹泻,呕吐等症状。大便呈泡沫状,含有乳糖和乳酸,患儿营养不良。若将食物中乳糖除去则上述症状显著改善,给予乳糖则症状恶化。小肠粘膜活检虽可见乳糖酶缺乏,但数月后对乳糖的消化能力可以恢复,乳糖酶活性也转正常。 * 2、原发性乳糖酶缺乏:即成人型乳糖酶缺乏 指断乳之后,在一定年龄小肠乳糖酶活性逐渐降低或消失,其发生率随种族和地区而异。患者平素健康,但食用牛奶或含有乳糖的食品后,出现腹泻、腹绞痛、腹胀、排气等症状。 * 3.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并非由遗传的原因引起,系继发于许多累及小肠粘膜的疾病与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胃部切除、乳糜泻、短肠综合征、Crohn’病、感染性腹泻等。此外,因小肠粘膜病变,不仅有乳糖酶缺乏,常常还伴有蔗糖酶、麦芽糖酶等双糖酶不同程度的缺乏。 * 影响乳糖不耐受症状出现的因素 乳糖酶活性:绝大多数个体可以耐受少量乳糖而不出现症状; 胃肠转运时间; 肠道菌群构成,尤其是双歧杆菌的数量。 * 诊 断 乳糖耐受性的测定 :空腹最低乳糖耐受量; 乳糖耐量试验(l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