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講:禮教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集注:杞,夏之後。宋,殷之後。征,證也。文,典籍也。獻,賢也。言二代之禮,我能言之,而二國不足取以為證,以其文獻不足故也。文獻若足,則我能取之,以證君言矣。 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 集注:二代,夏商也。言其視二代之禮而損益之。鬱鬱,文盛貌。尹氏曰:“三代之禮至周大備,夫子美其文而從之。”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論語·顏淵》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由生也。 《中庸·哀公問政》 易曰:顯諸仁,藏諸用。 仁之經緯斯為禮,日生於人心之不容已,而聖人顯之。逮其制為定體而待人以其仁行之,則其體顯而用固藏焉。周禮六官、儀禮五禮,秩然穆然,使人由之而不知。 船山《禮記章句序》 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 《中庸》 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 ? 父子有士冠之禮,君臣有聘覲之禮,夫婦有士昏之禮,長幼有鄉飲酒禮,朋友有士相見之禮。 夫人之所受於天者,性也;性之所固有者,善也;所以複其善者,學也;所以貫其學者,禮也。是故聖人之道,一禮而已矣。 夫性具于生初,而情則緣性而有者也。性本至中,而情則不能無過不及之偏,非禮以節之,則何以複其性焉?父子當親也,君臣當義也,夫婦當別也,長幼當序也,朋友當信也,五者根於性者也,所謂人倫也。而其所以親之、義之、別之、序之、信之,則必由情義達焉者也。非禮義節之,則過者或溢於情,而不及者則漠焉。故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其中節也,非自能中節也,必有禮以節之。故曰”非禮何以複其性焉”。 淩廷堪《複禮》 弁人有其母死而孺子泣者。孔子曰:“哀則哀矣,而難為繼也。夫禮,為可傳也,為可繼也,故哭踴有節。” 《禮記·檀弓》 曾子謂子思曰:“伋,吾執親之喪也,水漿不入口者七日。”子思曰:“先王知制禮也,過之者俯而就之,不至焉跂而及之。故君子之執親之喪也,水漿不入於口者三日,杖而後能起。” 《禮記·檀弓》 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孟子·離婁上》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呂氏春秋》 有子與子遊立,見孺子慕者。有子謂子遊曰:“予壹不知夫喪之踴也,予欲去之久矣。情在於斯,其是也夫?”子遊曰:“禮有微情者,有以故興物者。有直情而徑行者,戎狄之道也。禮道則不然,人喜則斯陶,陶斯詠,詠斯猶,猶斯舞,舞斯慍,慍斯戚,戚斯歎,歎斯辟,辟斯踴矣。品節斯,斯之謂禮。人死, 斯惡之矣;無能也,斯倍之矣;是故制絞衾,設蔞翣,為使人勿惡也。始死,脯醢之奠,將行,遣而行之,既葬而食之,未有見其饗之者也。自上世以來,未之有舍也,為使人勿倍也。故子之所刺於禮者,亦非禮之訾也。” 《禮記 檀弓》 比者,比方於物……興者,托事於物。 《周禮》鄭眾注 賦之言鋪,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興,見今之美,嫌於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 《毛詩正義》鄭玄注 “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朱子《詩集傳》 《關雎》,後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發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