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灰年画的传承与发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扑灰年画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山东高密姜庄镇扑灰年画距今已500多年的历史,作为历史悠久的年画品种扑灰年画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以色代墨,着色浓重,色彩艳丽,形象追求动感,兼工重写。又与年俗活动紧密结合,几百年来深受民间欢迎。扑灰年画历史悠久,工艺独特,被誉为“中国一绝”。它不仅是我国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审美品格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扑灰年画;兴衰;传承;现状;走向   中图分类号:J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133-04   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姜庄镇年画艺人通过师徒传承、父子(女)传承等传统传承模式,不仅传承了扑灰年画的制作技艺,而且传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传统、人文思想和文化品格。文章通过探讨高密姜庄扑灰年画在传承过程中经历的演变,工艺发展的阶段,色彩和造型上的艺术特色,以及它在现代产业经济背景下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对以姜庄镇扑灰年画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应该如何保护做出新的思考。   一、扑灰年画的历史概况   扑灰年画是中国民间年画中一个独特而又古老的画种,迄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产于山东高密北乡姜庄、夏庄一带。发展的五百多年间,尽管有过辉煌,也历经风雨坎坷,但仍然顽强的存活下来,并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扑灰年画的产生   扑灰年画产生之前,高密一带的年画生产,大多是由一些穷困文人手绘而成,他们为迎合民间需求,用工笔或半工半写之法绘一些喜庆题材的年画,销售于市,以聊补生活之不足。这为后来扑灰年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扑灰年画真正的起源历史尚无正传文字可考,据高密民间艺人口传和从挖掘到的早期扑灰年画作品看,可上溯到元末明初。相传那时候,高密北乡公婆庙一户王姓人家,善画庙宇壁画,在当地小有名气。他们吸收了当时文人画和庙宇壁画的绘画特点,采用烧制木炭条起稿,用手扑抹成灰稿,将一稿再扑抹成数稿,最后手绘画面的方法),绘制年画销行于市。最早的扑灰年画大约形成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   (二)扑灰年画的发展兴盛   早期的扑灰年画大多以神像、墨屏花卉为主,销量很少。到明代中期,墨屏花卉销量开始看好,内容题材逐渐深入人们生活。明末清初,战争不断,人口稀少,耕种渔猎需要大量人口。扑灰年画艺人顺应时势,创作了大量反映民心体现民意的作品。   清乾隆到咸丰年间(1736年-1860年),是扑灰年画发展的兴盛期。乾隆十五年,王姓人家的子孙已靠画扑灰年画成了气候,公婆庙王氏开收徒之先河,收本村张氏的四个儿子为徒学画。后因生活所迫,张氏四弟便仿师傅作墨屏花卉于街市变卖,这样大大加强了扑灰年画的商品性质,扩大了在人们心中的影响,从而促进了扑灰年画的兴起和传播。到乾隆末期,高密李家庄的胡玉显、赵家圈的赵大伦、杜家官庄的杜万等,慕名投奔公婆庙张氏拜师学艺,艺满归里,各自办起作坊,收徒传艺。这一技艺相继传到李家村、棉花屯、城子、甄家屯等临近村庄的艺人手中,扑灰年画迅速发展起来。胡、赵、杜三家年画作坊开业,很快引来外地画商争相贩运。到清代中期,扑灰年画已销售到徐州、临沂、烟台、杨柳青以及内蒙古、东北三省等地。日臻成熟的扑灰年画达到鼎盛时期。   清朝嘉庆年间,高密扑灰年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就是半印半画时期。1810年左右,原在天津杨柳青画店刻线版的天津黄冈人胡三,慕名到高密夏庄李家庄投奔胡玉显学画扑灰年画。通过互相交流,扑灰年画吸收了杨柳青木版年画刻板效率高的长处,逐步形成了半印半画的扑灰年画新品种,这就是用刻板代替了扑灰起稿、一抹数张,刻一个版,可长期使用,印制无数,然后手绘。这种方法既提高了效率,又不失扑灰年画的韵味。之后,又吸收了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技法,不再手绘,全部套版。这就从原始的扑灰年画中分支出了两种技法,互相并存,共同发展。   到清朝道光年间,高密扑灰年画进入了鼎盛时期,此期的扑灰年画已经发展成为两支派系,并且涌现出了一大批年画高手,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好局面。   一支派系继续以画墨屏为主,画风典雅,素淡稳重,笔墨潇洒,浑然成趣。民间艺人称为传统的“老抹画子”,也叫“灰货”;另一派系则大胆借鉴杨柳青木版年画和潍坊杨家埠年画对色彩的运用,积极向大红大绿靠拢,坚持以色代墨,追求画面色彩的艳丽红火,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这个派系的画法得到农村大多数人的喜爱,在扑灰年画的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被称为“红货”。   (三)新时代背景下扑灰年画的衰败、再发展   扑灰年画的制作特点使其无法脱离传统的手工扑拓、绘制技艺,由此造成制作周期长、工艺讲究、产量有限的特点,这样扑灰年画便无法与制版印刷的新年画技术竞争市场,至光绪年间整个行业开始衰落。到民国中后期,由于战乱影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