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视 野 ]
新世纪的
中国电影改编
《十三棵泡桐》
秦立彦
文学改编一直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门类。在不同时期的政治、文化、商
业语境中,影人会以不同的策略改编不同的文学作品。影人的改编策略让我们
得以窥见电影与文学的相对地位的变化,以及不同时期文化史的一个侧面。本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文将分析2000后中国电影改编的新趋势,以及从中可以看到的中国电影发展
的一些新方向。
中国的改编电影过去常将自己视为文学的副产品,比如十七年电影中的
《我这一辈子》、《林家铺子》,都以书的形式开头,仿佛自己是原书的 “翻译”。
《我这一辈子》中还常常出现原书的章节,观众会听到主演石挥的声音在阅读
原书,然后从书中的文字过渡到小说的影像。在80年代,谢晋的很多电影都
是对当代文学的较忠实的演绎。而经过第五代比较自由的改编风格后,到新世
纪,文学与电影之间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逆转,电影对文学的凌驾趋势更加
明显。电影成了主角,小说常常利用一部改编片来推广自己,与电影具有某种 《长恨歌》
关系成了文学作品的卖点。即便已经成名的作家,有时也需要借助电影的光环
来推销自己。2003年底,几乎是在电影 《手机》放映的同时,刘震云推出了
自己的小说 《手机》,打的广告词为:“冯小刚2003年底压轴大戏同名小说”。
《手机》的小说和电影版是捆绑销售的,而小说显然是二者中比较次要的一个。
而陈凯歌的电影 《无极》(2005)公映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郭敬明根
据该电影改编的小说。这一次,文学成为电影的直接副产品,这在美国电影史
中久已有之,在中国电影史上则是新现象。
有时候,导演甚至会直接介入到文学作品的生产过程,这些作品本身就已
经是为银幕而创作的了。陆川的电影 《寻枪》(2002)根据凡一平的小说改编,
陆川还鼓励凡一平创作他的下一部中篇小说《理发师》,显然期待着改编后者。
凡一平完成小说后,由于各种原因,陆川不能改编它,小说终由著名画家陈逸 《狼灾记》
飞改编为电影。2005年,凡一平将 《理发师》与其他作品重新结集出版,书
的封面上写着:《理发师——陈逸飞导演同名电影原创小说》,而作家凡一平本
[1]
人的名字相比之下则并不醒目 。
2000年之后,像以前一样,文学改编在中国电影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新
《暖》
2011年第1期 4 9
[艺术评论]
《手机》 的影人也看到了文学改编的好处。导演霍建起说:“改小说使影视作品具有文
[2]
学的力量,同时也比较走捷径,起码有一个底子在那儿,有取舍,可以改变” 。
霍建起的评论也表明,影人对文学原著的敬意已经进一步降低,自由改编成为
常态做法。不再有影人因敬畏而不敢随意改动的文学作品,也很少有电影的创
[3]
作目的是为了推广或普及经典文学作品 。编剧、导演、制片的重重修改,使
最终的电影与原著小说之间往往相距遥远。在上世纪50、60年代甚至80年代,
电影导演一般会保留文学原著的题目,希望让观众想起文学原著。而在新千年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