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介电特性 BaTiO3一类钙钛矿型铁电体具高介电常数。纯钛酸钡陶瓷介电常数室温约1400;居里点(20℃)附近,介电常数增加很快,达6000—10000。下图εr随温度变化比较平坦,制造小体积大容量陶瓷电容器。为提高室温下材料介电常数,添加其它钙钛矿型铁电体,形成固溶体。解决调整居里点和居里点处介电常数峰值,即“移峰效应”和“压峰效应”。 铁电体引入某添加物生成固溶体,改变原晶胞参数和离子间联系,使居里点向低温或高温方向移动,“移峰效应”。目的在工作情况(室温附近)材料介电常数和温度关系尽可能平缓,要求居里点远离室温温度,如加入PbTiO3可使BaTiO3居里点升高。 压峰效应 “压峰效应”是降低居里点处介电常数峰值,降低ε-T非线性,使工作状态于ε-T平缓区。如在BaTiO3中加入CaTiO3可使居里峰值下降。常用压峰剂(或称展宽剂)为非铁电体。如在BaTiO3加入Bi2/3SnO3,其居里点几乎完全消失,显示出直线性温度特性,认为是加入非铁电体后,破坏原来内电场,使自发极化减弱,即铁电性减小。 非线性 铁电体非线性指介电常数随外加电场强度非线性变化。电滞回线非线性。常采用交流电场强度Emax和非线性系数N~表示材料非线性。 非线性影响因素是材料结构。电畴在外加电场下能沿外电场取向,通过新畴形成、发展和畴壁位移等实现。所有电畴都沿外电场方向排列定向,极化达最大值。材料具非线性,电畴在较低电场全部定向,ε-E曲线一定很陡。低电场强度作用下,电畴转向取决900和1800畴壁位移。但畴壁常位于晶体缺陷附近。缺陷区存在内应力,畴壁不易移动。要获强非线性,要减少晶体缺陷,防止杂质掺入。选择主晶相材料,要求矫顽场强低,体积电致伸缩小,以免产生应力。 强非线性铁电陶瓷主要用于制造电压敏感元件、介质放大器、脉冲发生器、稳压器、开关、频率调制等方面。已应用材料有BaTiO3-BaSnO3,BaTiO3-BaZrO3等。 晶界效应 陶瓷材料晶界特性重要性不亚于晶粒本身特性。如BaTiO3铁电材料,由于晶界效应,表现出各种不同半导体特性。 高纯度BaTiO3原料中添加微量稀土元素(如La镧),用普通陶瓷工艺烧成,可得到室温下体电阻率10-103Ω.cm半导体陶瓷。因La3+三价离子,占据晶格中Ba2+位置。每添加一个La3+离子便多余一价正电荷,为保持电中性,Ti4+俘获一个电子。这个电子只处于半束缚状态,容易激发,参与导电,因而陶瓷具有n型半导体性质。 另一类型BaTiO3半导体陶瓷不用添加稀土离子,把陶瓷放真空或还原气氛中加热,使之“失氧”,材料会具有弱n型半导体特性。 利用半导体陶瓷晶界效应,可制造边界层(或晶界层)电容器。将两种半导体BaTiO3陶瓷表面涂金属氧化物,如Bi2O3,CuO等,950-1250℃氧化气氛热处理,金属氧化物沿晶粒边界扩散,晶界成绝缘层,晶粒内部仍为半导体,晶粒边界厚度相当于电容器介质层。制作电容器介电常数达20000—80000。用很薄这种陶瓷材料可做成击穿电压为45伏以上,容量0.5微法电容器。它除体积小,容量大外,还适合高频(100兆赫以上)电路使用。集成电路中很有前途。 反铁电体 锆酸铅(PbZrO3)钙钛矿型结构。具反铁电性材料统称为反铁电体(autiferroelectric)。具较大应用价值有ADP、PbZrO3等,反铁电体与铁电体具某些相似处。如:晶体结构与同型铁电体相近,介电系数和结构相变上出现反常,在相变温度以上,介电系数与温度关系遵从居里一外斯定律。如:相变温度以下,一般不出现自发极化亦无与此有关电滞回线。反铁电体随温度改变虽发生相变,但高温下是顺电相,相变温度以下,晶体变成对称性较低反铁电相。 第五节 压电性 1 压电材料研究进程 1880年就J.居里和P.居里兄弟在石英晶体上首次发现压电效应,在晶体特定方向上施加压力或拉力,晶体一些对应表面上分别出现正负束缚电荷,其电荷密度与外施力大小成正比。具对称中心点群晶体不会具有压电性,在32个点群中,有 21种不具有对称中心。除43点群外,其余20种都具压电性。1881年李普曼(Lippmann)依据热力学方法,推知应有逆压电效应存在。居里兄弟便用实验方法验证这一点。 压电材料发展阶段: 一:发现压电效应(188O 年)起至第一次世界大战间,压电材料未进入实用阶段。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l915)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40-1945),真正重视压电材料。1916年郎之万(Langevin)用压电石英晶体作成水下发射和接收换能器,并用回波法探测沉船和海底。1921年相继研制成功石英谱振器和滤波器,开创压电晶体在频率控制和通讯方面。1942-1943年,苏联、美国和日本发现BaTiO3,是此间一个重要发现。 三:第二次世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