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轮复习.ppt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温故知新;秦朝; 史料链接: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 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 一、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 1、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頏,不敢相压。事皆朝庭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君臣即对劾奏,处以重刑。 ——《明史纪事本末》 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存在哪些危害? ①是秦速亡的原因; ②各朝丞相多是专权乱政的根源; ③妨碍皇帝行使权力(强化皇权---根本) (1)明太祖废除丞相原因 各朝丞相是专权乱政的根源 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 ; 导火线:胡惟庸案 明初,朱元璋对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的举动极为不满。洪武十三年正月,有人上书告胡惟庸谋逆。朱元璋遂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胡惟庸处死。胡死后,其谋逆“罪状”陆续被揭发。朱元璋为肃清“逆党”,株连杀戮者达3万余人,前后延续达10年之久。 ; 明太祖曾说过“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这表明 A.秦朝以后设相制度都是错误的 B.明太祖不希望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 C.要提防丞相专权的现象 D.明太祖意欲废除丞相; (2)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 1376年,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三司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那时,掌握实权的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同时下令废除中书省和丞相。 ; “中书之政,分于六部”,六部分割了原来宰相的权力,成为皇帝之下中央处理政务的最高一级机构。;(3)影响: 消除了皇权与相权间矛盾,有利于君主的独裁专制。 社会的兴衰完全维系在皇帝身上。政令的可行与否起决于皇帝的个人喜好,增加政策失误的可能性;重用文化素质低下的太监参与国家管理,导致决策的科学性降低,增加政局的不稳定性。 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指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这话反映了黄宗羲的基本观点是  A.明朝建立以来就没有“善治” B.罢除丞相不是“善治” C.明朝不应该罢除丞相 D.罢除丞相后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解析 “有明之无善治”即自明朝建立以来没有“善治”。 ; 2、内阁制度形成 (1)原因 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 ;; (2)形成与发展 明成祖(永乐帝朱棣)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正式设立内阁制。 后来内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日益提高。 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明太祖; (3)特点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 ——《神宗实录》卷五一一页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政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不是明朝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一个咨询机构---不可

文档评论(0)

586334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