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一轮复习《辛亥革命》精品课件.ppt

高二历史一轮复习《辛亥革命》精品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材料一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的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观念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4分) (2)材料一、二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2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1分) (3)你如何理解“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4分) 直击高考 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参照巩固案) (1)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成立中华民国,颁布约法;经济上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上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社会生活上移风易俗。 (2)材料一 肯定了民国为中国社会带来的重大变化。 材料二 认为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 不同原因:分析评价的着眼点不同 (3) 共和政体符合时代潮流,辛亥革命失败不能说明共和政体的失败;在双半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照搬西方模式,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救亡道路,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材料题解析方法: 第一步,审问题。 1、答案来源(譬如根据材料或根据所学知识) 2、限定条件,确定答题角度和范围 3、求答项和分值 第二步,分析材料。 1、根据设问找材料中有效信息(关键词、句) 2、将材料进行划分层次。(特别注意分号和省略号) 3、联系所学,并于材料嫁接 第三步,组织答案。 1、针对化 2、要点化 3、序号化 方法总结 知识梳理1 解读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B C A 推翻清政府统治 推翻君主制,建立 资产阶级共和国 解决财富问题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选择1.2.3的内容填在A.B.C处) 1、核心 2、前提 3、补充 前提 核心 补充 * * 课标要求 课标解读 课标落实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认识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的意义。 目标A—基础: 兴中会,同盟会、广州起义、武昌 起义、民国与约法、清帝退位 目标B—能力: 阅读材料全面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 解读《约法》,获取资料信息能力 通过探究,培养评价辛亥革命能力 目标C—感悟: “中山精神” 预习案 【组内交流】 【形成问题】 【组长把关】 例.20世纪初,有人预测“清王朝必将被一个新的王朝所取代”,但历史的车轮并未重蹈王朝循环的覆辙。造成这一结果的因素有 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③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 ④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学法指导1:如何审题 题干:时间、限制条件(有效信息)、求答项。 选项:根据限制条件对号入座,充分运用排除法。 典型例题 酝酿共和@辛亥革命的背景 重点突破一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 史观 史论 史料 社会角度 《辛丑条约》和新政 经济角度 19C末初步发展 阶级角度 19 C 末登上历史舞台 组织角度 兴中会和同盟会 思想角度 三民主义和论战 军事角度 黄花岗起义 列强侵略加剧,清内外交困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革命团体和政党的成立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一系列武装起义 学法指导2: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在于其种种复杂的内外部矛盾。 请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等诸方面的变化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 材料中“中国之情势”的含义具体指的是什么? 重点突破二 走向共和@民国约法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 史料史论:指出孙中山“兼收众长,益以创新”的表现 1912年孙中山借鉴美国三权分立的原则,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定《临时约法》但并不照搬美国,为防止专制实行责任内阁。 具有民主共和性质,是一个革命的政府,但是名义上的。 比较提升 美国政体示意图 中华民国政体示意图 (1)两国政体有何共同点?它们的本质一致吗?为什

文档评论(0)

liyu04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