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的师生观.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第五章 远 程 教 育 的 师 生 观 教育自然离不开教学,远程教育也不例外。所谓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种特殊活动,或者说是师生之间进行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乃是一切教学关系的基础和出发点。在本章中,我们将借助当代西方的“主体际性”理论和我国的“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理论, 尝试建立一种基于远程教育的、以“多极主体的交互作用”为特征的新的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框架。 目前的观点及存在的问题 在第二章“远程教育的理论基础”中,我们曾就“学生主体观”进行了讨论,并对各种关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主客体关系的观点进行了综述。的确,“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观是我国目前关于师生主客体关系的最具权威的观点。这种师生观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这种师生观在不同的教育模式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比如它对远程教育如何处理师生关系问题就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观的提出及内涵 顾名思义,所谓“师生关系”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包括师生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关系作为一种人际关系,必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近代社会的师生关系与古代社会的师生关系自然是不同的,而现当代社会的师生关系和近代社会的师生关系也是不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同时代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人际关系的一个缩影。 在比较质朴的古代社会,特别是那个被称作“轴心时代”的人类文明诞生的时期,师生关系是比较质朴和简单的。比如《论语》中的孔子,经常和学生一起弹琴论艺,可谓其乐融融;又如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自称是一个知识的“助产士”,有一次甚至和一个奴隶探讨数学,使其认识了图形和定义。但是到了封建社会,师生关系就变得紧张起来了。例如在中国,教师一度曾被纳入“天、地、君、亲、师”的序列,这时学生就只有恭敬从命的份了,任何反问质疑都是不允许的。在西欧的中世纪也是如此,学生对教师必须绝对服从,稍有违犯就可能受到教师的责打。这种人身依附、依靠棍棒维持学校纪律、压抑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状况,是封建社会师生关系的主要恃征。 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教育家在政治上反对封建等级制,积极提倡自由、民主和个性解放,在教育上则反对压抑儿童的“天性”、无视学生人格的封建主义师生关系,由此人们思考师生关系开始进入了理性主义阶段——质而言之,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学生增长知识成为处理师生关系的唯一准绳。综括说来,近现代以来有代表性的师生观不外乎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赫尔巴特 的“教师中心说”,即在教学中,教师处于中心,教师是权威,学生应该服从教师的权威。由于这位德国哲学家兼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体系是建立在莱布尼茨的“统觉观念”基础之上的,所以他特别强调以往的人类经验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样一来,作为人类经验和理性之化身的教师的地位就特别受到推崇,而儿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受到压抑——尽管这和封建社会的情景已经有所不同。到了20世纪30年代,要素主义教育派继承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他们反对进步主义的教育思想,认为“种族经验”和“文化遗产”比根本没有经过检验的儿童经验更有意义,并进而主张教师是“整个教育体系的中心”,强调教育过程的主动性在于教师而不在于学生。 第二种是杜威的“儿童中心说”,即在教学中,学生是太阳,教师要围着学生转,起帮助、辅导作用。其实早在18世纪,法国的卢梭就极力强调儿童的自然发展,主张改变传统教师的地位和作用。19世纪末,美国哲学家兼教育家杜威将实用主义和当时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相结合,主张从儿童自发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他说:“这是和N·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措施则围绕着他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而组织起来。”在某种意义上,这种观点是从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学生中心”。 20世纪中叶以来,在师生关系问题上,教育学界无非是在以上两种观点之间不时摇摆而已:既有人主张恢复“儿童中心”,也有人主张“教师中心”。除此之外,就是试图将这两种观点调和折中起来。比如在前苏联,一方面曾经深受“儿童中心说”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为了纠正“儿童中心说”的错误,又曾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后到了凯洛夫的《教育学》中,他既谈到“教师底领导作用”又认为“没有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是不可能掌握知识的。”这就产生了“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动性”的说法。195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