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吸收剂性能是吸收操作良好与否的关键,评价吸收剂性能优劣的依据是:
(1)对需要吸收的组分要有较大的溶解度。
(2)对所处理的气体要有较好的选择性。即对溶质的溶解度要大,而对惰性气体几乎不溶解。
(3)要有较低的蒸汽压,以减少吸收过程中溶剂的挥发损失。要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以免使用过程中变质。
(4)吸收后的溶剂应易于再生。操作温度下的粘度要低。
此外,溶剂应有较低的粘度,不易起泡,还应尽可能满足来源丰富、价格低廉、无毒、不易燃烧等经济和安全条件。;*;*;*;*;*;*;*;*;*;如何确定L?;解:;*;*;*;*;*;*;*;*;*;*;*;*;*;*;*;解:;*;*;其他吸收 ;二、高组成气体吸收;吸收操作实例分析; ②并流操作时,气体与液体入口皆位于塔顶,故操作线的一端
(Y1,,X2)的位置已经确定,当吸收剂的用量为最小时,;二、吸收剂用量对吸收过程的影响;气体的极限出口含量为:;ye2=mx2 Ye2=mX2;气 体 的 吸 收
基本概念:
定义:利用混合气体中各组分在某种溶剂中具有不同的溶解度,使其中一个或多个组分,由气相转移至液相的单元操作。
机理:双膜理论
推动力:气相浓度差Y= Y-Y*
液相浓度差X= X* -X
Y=Y* 过程达到极限
YY* 吸收过程
YY* 解吸过程
;基本计算
吸收速率方程全塔物衡
G=V(Y1-Y2)=L(X1-X2)
吸收剂用量L的求取:
L =(1.2~2)Lmin
塔径D的求取
填料层高度Z的求取
Z = HOG NOG
;一、简答题:
1.吸收操作随冬、夏气候变化有何不同? 若维持原回收率不变,可采取何措施?
2. 精馏的实际回流比如何确定?其依据的原则是什么?
3.影响晶体成长的因素有哪些?
4.为什么湿空气要预热后再送入干燥器?如何利用废气中的热量?;二.计算题
1.某厂用清水吸收混合气中的SO2,为测定其Ky?a ,已知y1=0.035 y2= 0.0113 x1=0.00115 L=27.8 t/h D=1.2m Z=5m 操作条件下气液平衡关系为 Y*=25X, 求回收率及Ky?a为多少?
2.某连续精馏操作分离(A+B)混合物,??知:xF=0.24 xD=0.95 xW=0.03 L=670kmol/h V=850kmol/h 若原料于泡点进料,物料的相对挥发度为2.47
求①两个操作线方程 ②用逐板计算法求出精馏段自塔顶往下数第二块理论塔板下流液体的组成? ;3.某常压连续干燥器处理湿物料1000kg/h,已知物料的湿基含水量w1=0.4 w2=0.05
热空气的t0=20℃(PS=2.33kPa)φ0=60%;t1=120℃(PS=198.6kPa);t2=40℃(PS=7.37 kPa) φ2=80% 。
求
(1)W (2)L (3)G2 (20分)
;一、简答题
1、冬季气温、水温低,有利于吸收,吸收效果好;可适当加大气体处理量或减少吸收剂用量。
2、R=(1.1~2)Rmin其依据的原则: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设备费与操作费之和尽量少。
3、过饱和度、冷却(蒸发)速度、晶种、杂质、搅拌
4、湿空气预热后,其载热量增加、载湿能力增加;废气可加热湿空气或湿物料,也可部分循环使用。;二.计算题
1、L=27800/18=1544 kmol/h
G=L(x1-x2)=1544(0.00115-0)=1.7756 kmol/h
Δy1=y1-y1e=0.035-25×0.00115=0.00625
Δy2= y2-y2e=0.0113-0=0.0113
Δym=(Δy1+Δy2)/2=0.00878
Ky?a=4G/(πD2ZΔym)=1.7756/(0.785×1.22×5×0.00878)=36 kmol/m3h
;2、D=V-L=850-670=180 kmol/h
R=L/D=670/180=3.72
y=Rx/(R+1)+xD/(R+1)=0.79x+0.2
交点:x= xF y=0.79×0.24+0.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