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M细胞的认识及其临床进展讲稿.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肌M细胞的认识及其临床进展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蚌埠第三医院 杨荣平  心肌细胞学研究的三个历程    心肌细胞学的研究始于60年代,当时由于:1,标本难得; 2,分离心肌细胞技术上存在困难。从而影响了心肌细胞电生理学的研究。   80年代,由于: 1,膜片钳技术的应用;2,心脏外科手术;3,心脏移植的开展。人心肌细胞电生理学研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90年以来,随着心肌细胞离子流(离子通道)学研究不断深入,才证实了人类心肌中存在M细胞, 从而为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开拓了新的理论。 M细胞的发现 目前已知心室壁含有种4不同类型的心肌细胞:心内膜细胞、心外膜细胞、M细胞和浦倾野细胞.各有其不同的功能和电生理特性。   多年来,人们对心室肌细胞的电生理和药理研究最多的是浦倾野细胞、心内膜层细胞和心外膜细胞。直到1991年有人在犬动物心室肌和患者心肺移植研究中发现,在心内膜细胞和心外膜细胞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动作电位形态、离子流、缺血耐受性和药理反应等特殊反应,由于其位于心室壁中层,故命为M细胞。    M细胞的主要功能 1,M细胞促进心内膜、心外膜心肌之间的传导 2,影响或参与心电图复极波的形成 3,促心律失常作用(在某些疾病和药物作用下)。 M细胞主要分布特点 1, M细胞主要分布在:心室肌内( 包括室间隔、乳头肌和肌小梁)。约占心室肌构成的30-40%。   2, M细胞区距心外膜表面1-5mm, 距心内膜表面5-7mm.。   3, M细胞区内无浦肯野纤维存在,因为浦肯野纤维由内膜透入心肌深度小于2-3mm, 故浦肯野纤维与M细胞没有直接联系。 4,心室肌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是靠M细胞与心内膜细胞之间过渡细胞(移行细胞)联系来完成。移行细胞主要贯穿于M细胞区与心内膜、心外膜区之间,尤其与心内膜区之间有较宽的区域。    M细胞与浦肯野氏细胞的比较 1,分布范围    M细胞分布于心室壁中层; 浦肯野氏细胞多位于心内膜下2-3mm处。    2,自律性 M细胞无自律性,动作电位4相无自动除极化,儿茶   酚胺、低钾条件下可发生4相自动除极化; 而浦肯野氏细胞有自动除极化现象、有自律性。 3,传导速度    M细胞的传导速度介于浦肯野氏细胞和普通心室肌   细胞之间。 正常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及离子转运 0期(去极化期):QRS波 变化: -90mV→+30mV 历时:1━2mS 机制:Na+ 快速内流 1期(快速复极化初期):J点 变化:膜内电位由+30 mV→0mV   历时:10 mS 机制:K+ 短暂快速外流 [0期和1期形成峰电位] 2期(平台期): ST段 变化:电位基本停滞于OmV左右 历时: 100一150mS 机制:Ca+缓慢内流 3期(快速复极末期):T波 变化:膜内电位由0mV→-90mV 历时:100~150mS 机制:K+ 快速外流 4期(静息期):T-Q间期 期间期变化:膜内电位稳定在-90mV 机制:钠-钾泵的主动转运作用 -90mV K+ Na+ K+ K+ K+ K+ Ca2+ Ca2+ 2Na+ 3K+ 3Na+ Ca2+ 细胞外 细胞内 0 1 2 3 4 4 0mV 正常心室肌细胞离子转运 K+ M细胞电生理特性 1,M细胞有较多的瞬间外向 k+电流(Ito), 故动作电位呈尖峰-切迹-圆顶形态(驼峰)。 2,M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APD)较心外膜,心内膜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明显延长,故M细胞复极完成最晚(在T波终了)。 3,M细胞的APD具有独特而显著的慢频率依赖性和对药物的特殊反应,在心动过缓时,许多药物作用于M细胞,容易发生后除极→触发活动→折返→室速、室颤。 M细胞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现代研究认为:M细胞在某些病症(心肌缺血、缺氧、低钾等)和药物作用下,可致心律失常,其机制为:   1, M细胞动作电位时程长, 尤其在心动过缓时,APD延长更明显, 易引起心室肌复极速度不一致,致Q-T离散度增加和壁内折返, 产生折返性心律失常如室早、室速、室颤等。 2, 某些药物(钙阻滞剂等)可使M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更加延长,诱发后除极(在0相除极之后所发生的除极称后除极),产生恶性心律失常。   3, M细胞与心外膜细胞一样,对心室肌的超常期传导起作用,同时,它们又是缺血和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异位起搏点和折返激动的始动部位。 在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发生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其异位兴奋灶常位于M细胞区和心外膜区。

文档评论(0)

donggui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