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型自行车驱动 6.柔性及顺应型抓取机构: 1)挠性带柔软手抓取机构: 2)仿物体轮廓的柔性抓取机构: 3.儿童玩具: 特定机构巧妙组合 8.无链自行车: 9.仿动物动作机构: §4-4 机构组合原理与创新 机构的组合原理:是指将几个基本机构按一定的原则或规律 组合成一个复杂的机构。 机构的组合一般有两种形式: 1)几种基本机构融合成性能更加完善、运动形式更加多样化 的新机构,被称为组合机构; 2)几种基本机构组合在一起,组合体的各基本机构还保持各 自特性,但需要各个机构的运动或动作协调配合,以实现 组合的目的,这种形式被称作为机构的组合。 基本机构: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间歇机构等。 机构的组合方式可划分为以下四种: 串联式机构组合、并联式机构组合、复合式机构组合、 叠加式机构组合。 1.串联式机构组合的原理与创新方法 串联式机构组合:是指若干个单自由度的基本机构A、B、C…顺序联接,每一个前置机构的输出运动是后置机构的 输入,联接点可以设在前置机构中作简单运动的连架杆 上,称其为Ⅰ型串联;联接点也可以设在前置机构中作 平面复杂运动的构件上,称作Ⅱ型串联。它们的组合框 图分别见图a和b。 一.串联式机构组合与创新 2.串联式机构组合的主要功能分析 1)I型串联式组合 (1)前置子机构为连杆机构 连杆机构的输出构件一般是连架杆,它能实现往复摆 动、往复移动具有急回性质。常采用的后置机构有: 可推荐的串联组合方法有以下几种: a. 连杆机构 可利用变速转动的输入获得等速转动的 输出,还可以利用杠杆原理,确定合适的铰接位置,在不 减小机构传动角的情况下实现增程和增力的作用。 b. 凸轮机构 作为后置子机构,可获得变速凸轮、移 动凸轮,使后置子机构的从动件获得更多的运动规律; c. 齿轮机构 利用摆动和移动输入,获得从动齿轮或 齿条的大行程摆动或移动,利用变速转动的输入进一步通 过后置的齿轮机构进行增速或减速; d. 槽轮机构 利用变速转动输入,减小槽轮转位的速度波 动; (2)前置子机构为凸轮机构 e. 棘轮机构 利用往复摆动和移动拨动棘轮间歇转动。 凸轮主动、从动件输出移动或摆动的凸轮机构为前置 子机构时,其特点是输出的移动或摆动可以实现任意的运 动规律,但行程太小。后置子机构利用凸轮机构输出构件 的运动规律改善后置子机构的运动特性,或使其运动行程 增大。后置子机构可以是连杆机构、齿轮机构、槽轮机构、 凸轮机构等。 当凸轮机构演化成固定凸轮的凸轮机构时,可采用Ⅱ型串联组合。 --举 例-- 例1. 双曲柄机构与槽抡机构的串联式组合 例2 牛头刨床的导杆机构 例3 用于毛纺针梳机导条机构的椭圆齿轮连杆机构 要求改善输出构件运动待性的Ⅰ型串联式机构组合的设 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 1)按照后置子机构输出的运动规律实际要求,确定前 置子机构应输出的运动规律。 2)按已确定的运动规律,对前置子机构进行尺寸综合。 Ⅰ型串联组合还可用于增力和运动的放大。运动的放大 指运动速度和运动行程的放大。利用扛杆原理或齿轮齿条机 构,可实现运动增倍或实现力和运动的放大。 例4 右图所示为增力机构 例5 用于织机开口机构上的共轭凸轮连杆机构可以增大行程 例6 利用齿轮齿条的大行程直移机构。 2)Ⅱ型串联式组合 在Ⅱ型串联的组合中,后置子机构的输入构件一般与前 置子机构中作平面复杂运动的连杆在某一点联接。 若前置子机构为周转轮系,则后置子机构的输入构件与 前置子机构中的行星轮联接。这主要是利用前置子机构与后 置子机构联接点处的特殊运动轨迹,使机构的输出构件实现 所要求的运动规律。 例7 图示为一具有 运动停歇的多杆 机构。 例8 如图所示的多杆机构,在—个运动循环内,滑块可实 现两个不同的行程。 例9 利用行星轮系中的行星齿轮的平面复合运动输出特殊 的运动轨迹,串联组合后置子机构,使输出构件满足 特殊的运动要求。 将待组合的元素制成表格,表格的交叉点即为可供选择的组合方案。 10)逆反法则: 要突破思维定势 11)造型法则(仿形法则): 12)群体法则: 三. 创新设计的方法 1.移植法: 吸取、借助某一领域的科学成果,引用或渗透到其他领域,用以变革或改进已有事物或开发新产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输入 ? 移植 输出 已有技术成果(领域A)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