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 -
27 -
杭州市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
技术导则(试行)
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2019年6月
前言
杭州市一直高度重视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从2000年起,先后实施了背街小巷整治、庭院改善、危旧房改善、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程、老旧小区“微改造”等更新工程,有效改善了小区的居住环境、配套功能和社区管理。
目前,杭州市老旧小区总体状况较好,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但由于老旧小区建成时间较早,原建设标准不高,在配套功能、居住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短板,与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较大的差距,居民要求改造的意愿十分强烈。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全市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工作,特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由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委托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和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进行编制。编制过程中,围绕杭州市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的实际需求,编制组通过走访、考察学习、座谈交流、意见征询等方式,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同时认真总结了杭州市老旧小区改造历史经验,充分借鉴了其他兄弟省市相关成果。
本导则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居住环境、提升服务功能、打造小区特色、强化长效管理、用词说明、引用及参考文件名录。
本导则由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由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本导则的实施、应用过程中,如有意见、建议或需要修改、补充的内容及有关资料交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地址:杭州市潮王路18号浙江工业大学博文园,邮政编码:310014)
本导则主编单位: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管理服务中心
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本导则主要起草人员:严岗、朱世权、王晓春、何炜达、边志杰、陈美丽、谢霄明、吴俊华、吕亮亮、黄媚、夏冰洁、单玉川、顾国香、邵力、章雪峰、王贵美、王一鸣、吴仲、申屠强
本导则主要审查人员:顾澎、方浩、王静民、吕平、张建栋、吴炯
目录
1.总则
2.完善基础设施
2.1 消防设施
2.2 安防设施
2.3 供水设施
2.4 排水设施
2.5 电力设施
2.6 通信设施
2.7 照明设施
2.8 燃气设施
2.9 环卫设施
2.10 停车设施
2.11 人防设施
2.12 屋顶修缮
3.优化居住环境
3.1 整治私搭乱建
3.2 楼道整修
3.3 地下空间整治
3.4 建筑外立面整治
3.5 道路整治
3.6 架空管线整治
3.7 绿化改造提升
3.8 电梯维护及加装
3.9 海绵城市
4.提升服务功能
4.1 健身活动场地及设施
4.2 无障碍及适老性设施
4.3 社区服务设施
4.4 充电设施
4.5 信报箱及快递设施
5.打造小区特色
5.1 小区形象打造
5.2 小区文化挖掘
5.3 围墙形象提升
6.强化长效管理
6.1 落实责任
6.2 强化管理
6.3 智慧管理
6.4 辅助管理
7.用词说明
8.引用及参考文件名录
9.1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及标准
9.2相关文件
1.总则
1.1 为加快实施民生工程,有效改善老旧小区居民的居住环境,增强其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指导全市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按照“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升服务、打造特色、长效管理”的标准有序推进,特制订本技术导则。
1.2 本导则所指老旧小区包括:杭州市域范围内2000年(含)以前建成、近5年未实施综合改造且今后5年未纳入规划征迁改造范围的住宅小区;2000年(含)以后建成,但小区基础设施和功能明显不足、物业管理不完善、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小区。
1.3 指导思想
1.3.1 以完善基础设施为切入点,统筹考虑“水、电、路、气、消、垃”等内容,适度提升公共空间,增加配套设施,营造平安、整洁、舒适、绿色、有序的小区环境,达到“六个有”目标,即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整洁的居住环境、有配套的公共服务、有长效的管理机制、有特色的小区文化、有和谐的邻里关系。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1.3.2 坚持立足实际,统筹兼顾,分类施策,建立模块化、菜单式的项目选用体系,以标准化、普适性、可实施性为基本导向。
1.3.3 挖掘小区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个性特色资源,在完成基础性改造的前提下,进一步打造内涵丰富、各具特色的小区风貌。
1.4 综合改造提升前应进行现场勘查,对小区及建筑物进行综合调查评估,广泛征询镇街、社区、物业公司和居民的需求与意见,制定因地制宜、安全合理、经济可行的综合改造提升技术方案。调查评估和征询意见结果作为确定综合改造提升范围和内容的依据。
1.5 综合改造提升应按照国土空间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要求,尽可能实现各项设施布局的合理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