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建筑与奴隶社会建筑.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邯郸赵城遗址 第二节 茅茨土阶、瓦屋、高台建筑 一、茅茨土阶 二、瓦屋 三、高台建筑 四、奴隶社会时期建筑的演变特点 一、茅茨土阶 —华夏文明第一殿 表明: 茅茨土阶的构筑方式 单体殿屋已存在“前堂后室”的空间划分 庭院构成形成廊院式布局 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 二、瓦屋 两个实例:   凤雏西周建筑遗址    召陈建筑遗址 瓦的出现 瓦出现的意义 瓦的演变 凤雏西周建筑遗址 召陈建筑遗址 瓦的出现 有各式板瓦、筒瓦,有的带柱状瓦钉,有的带瓦环 根据瓦的式样可推断当时的屋顶形式: 保温屋面 不保温屋面 召陈建筑遗址的瓦件 瓦出现的意义 提高了屋面的防水性能 推动了木构架的发展 改善了建筑的造型、面貌 意味着陶质材料走入建筑领域 瓦的演变 由大到小 由精致到粗糙 由雕饰到上釉 由多种规格到少数规格 三、高台建筑 商、春秋、战国时期掀起一股“高台榭、美宫室”的建筑潮流 国民罢焉,财用尽焉,年谷败焉,百官烦焉,举国筑之,数年乃成。 《孟子·尽心篇》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 中山王陵园全景想像复原图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 中山王陵园全景想像复原图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 高台建筑的特点 产生高台建筑的原因: 防卫上和审美上的需要 到汉代以后被淘汰掉的原因: 大量奴隶劳动的中止 木构技术的进步 高台建筑的特点 以土台为核心,其外包上木构建筑 木构本身并不大,结构也简单,但外观效果感觉很大 夯土工作量很大 形体很大,但空间不大 上下层的结构没有关系 层层落地,每层都可走到室外 四、奴隶社会时期建筑的演变特点 从构筑技术看,夯土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并创造了大体量的台榭建筑 在木构技术方面,已开始运用斗拱,已能制作带边挺、抹头的板门,连接木构件的节点—榫卯已做得很精巧 屋顶形式已有两坡顶、攒尖顶和“四阿重屋” 建筑装饰在涂饰、彩绘、雕刻、壁画等方面都有进展 西周青铜器 战国方案 西周青铜器兽足方鬲 战国木构榫卯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晚商偶方彝 绍兴战国墓出土的小铜屋 殷墟出土虎首人身大理石雕像 凤翔出土的春秋铜构件—金 战国半瓦当 商、战国时的家具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 第二篇 原始社会建筑与奴隶社会建筑 第六章 原始社会建筑 第七章 奴隶社会建筑 第六章 原始社会建筑(远古~公元前2100年)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的住所     (几十万年前~一万年前)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建筑活动     (约1万年前~公元前2100年)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的住所 “住所”—没有建筑,只有住的行为 我国旧石器时代主要以天然石洞为住所 我国最早的住所是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岩洞(距今约50万年) 特点: 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 洞内较为干燥 洞口背寒风 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建筑活动 包括三支古文化 南方古文化(长江流域) 河姆渡文化 中原古文化(黄河流域)     母系氏族社会:仰韶文化 河南渑池仰韶村    父系氏族社会:龙山文化 山东历城龙山镇 北方古文化(辽河流域至燕山以北地区)     红山文化 内蒙古 古代文献相关的记载: 《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    号之“有巢氏” 《墨子·辞过》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    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 《礼记》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      《家语·问礼篇》注曰:有柴谓橧,在树曰巢 《孟子》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文献表明原始建筑存在着“巢居”与“穴居”两种主要构筑方式 一、南方古文化(巢居) 二、中原古文化(穴居) 三、北方古文化 一、南方古文化 青铜器上的象形文字 甲骨文中的“京”字 河姆渡遗址的干阑建筑构件 ——巢居发展的序列(杨鸿勋) 二、中原古文化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 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社会) 穴居的形态 穴居是最适合黄土地带的原始构筑方式 穴居的发展过程 仰韶文化 西安半坡聚落遗址复原示意 临潼姜寨聚落遗址示意 西安半坡F1大房子 西安半坡F24 郑州大河村F1~4 西安半坡聚落遗址复原示意 临潼姜寨聚落遗址示意 西安半坡F1大房子 西安半坡F24 郑州大河村F1~4 龙山文化 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半穴居遗址 淅川下王岗排房遗址 父系氏族时期建筑的演变特点 建筑形态变化: 出现了私有的窖藏 技术发展 出现吕字

文档评论(0)

5589559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