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讲 “乡土小说”作家群 台静农(1903-1990): 安徽霍丘人,曾用笔名青曲、闻超、孔嘉等; 离开中学后曾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旁听,后转至北大国学研究所半工半读,其间积极参加鲁迅支持和影响的文学社团未名社,和韦素园、李霁野、李何林结为好友。 1920年代后期在《莽原》半月刊和《未名》半月刊发表一系列短篇小说。 1928年集结出版短篇小说集《地之子》使他蜚声文坛,鲁迅称之为是“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优秀之作”。 自此之后,台静农找到了自己的创作方向,以旺盛的创作力写出了大量乡土题材的作品,以其对愚昧迷信的民俗乡风的批判,在当时的文坛有重要影响。 1930年出版了第二个短篇小说集《建塔者》。 抗日战争爆发前,曾任教北京辅仁大学、山东大学等。 抗战期间在四川白沙女子师范学院(重庆江津白沙镇)任中文系主任。 抗战胜利后赴台北市,但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主任。 1949年以后主要以潜心教育,学术和书法创作为主,成为一名成就斐然的教育家、学问家和书法家。 其一生的文学成就日益得到普遍肯定,被尊为一代学人的风范和“中国新文学的燃灯者”之一。 台静农的创作是鲁迅所开创的以批判国民性为主旨的乡土题材创作的延续。 《地之子》中的小说也多“从民间取材”,对当时辛酸凄苦的农村生活作了素描式的反映,虽然表现的深度不够但乡土风习,掩映如画。 《红灯》写一个母亲如何想方设法为死去的儿子烧纸钱,扎红灯,迷信儿子因此能得以“超度”,享受到人间得不到的荣华快乐,其揭出精神病苦的主旨与《水葬》、《祝福》、《菊英的出嫁》相类似。 《烛焰》写“冲喜”,《蚯蚓们》、《负伤者》写“卖妻”、“典妻”等野蛮习俗,《拜堂》写寡嫂与小叔子“拜堂”,洋溢着浓厚的悲剧性。 其中《天二哥》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6年9月第1卷第18期,描写一乡间酒徒毫无意义的死,展示了在愚昧乡风下这种结果的必然性,对愚昧、麻木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审视和批判。 相对于一般乡土作家而言,台静农更能自觉地从乡土取材,对其主题更能加以更深刻的开掘,对落后野蛮的民风、民俗的表现,对旧中国病态农村社会的解剖和农民精神病苦的挖掘,其创作手法质朴与苍劲、悲剧气氛的营构上,他确实堪称坚实沉着的“地之子”。 许钦文(1897~1984): 1897年7月14日诞生于绍兴东浦许家。 1913年考入浙江第五师范, 1917年毕业任第五师范附小教员。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后,1920年以工读形式到北京大学攻读,旁听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课(十数年间,与鲁迅的师生之谊,朋友之情,从未间断)。 * * 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继“问题小说”又一股突出的文学潮流,是“乡土小说”。 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指出: “……凡在化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又说,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回忆故乡的”’“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 “乡土小说”的形成过程: 首开“乡土小说”创作风气的是鲁迅。 他写于“五四’前后的一些小说,如《孔乙己》、《风波》、《故乡》,连同以后所写的其他取材于故乡的小说,都是“乡土小说”,这给当时许多“乡土小说”作者以直接的影响。 由于鲁迅作品思想的高深,已远远超出于一般“乡土小说”的范畴。所以文学史家通常都不把鲁迅归于“乡土小说”作家的行列。 就乡土小说的发展看,1922年就出现了一批作品,潘训的《乡心》,写农村破产后,农民逃往城市谋生所遇上的困境; 利民的《三天劳工的自述》,写旧作坊劳工的生活;李开先的《埂子上的一夜》,写四川土匪活动,作品题材扩展到社会各方面,己露出“乡土小说’的端倪。 到1923年之后,更有一大批青年作者带着他们浓厚乡土气息的作品,纷纷登上文坛,从而形成了“乡土小说”的第一个创作高潮。 所谓“乡土小说”,主要就是书写故乡农村(或小城镇)的生活,带有浓重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小说; 这里特指1920年代中后期出现在现代文坛上的以文学研究会、语丝社、未名社等为主的一个作家群体。 其代表作家主要有文学研究会的王鲁彦、许杰、彭家煌、蹇先艾,语丝社的冯文炳、许钦文,未名社的台静农等。 “乡土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潮流,有其广阔的社会和文学背景。 五四运动底许多青年知识分子为新思潮所激励,或为农村的破产与衰败所逼迫,从家乡流落到北京等大城市。 坎坷的生活经历使他们常常回忆起故乡,并很自然地将现代城市文明与传统的乡村生活进行比较。 他们直接来自农村乡村,对于农村生活的落后与农民的苦难有比较深切的了解。 他们不满黑暗的现实,渴望通过创作揭示现实真相,促进现实改变。 192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思潮日益强大的影响(劳工神圣),使他们观察生活的视野比初期“问题小说”的作者更为开阔,和当时方兴未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