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4 / NUMPAGES5
燕歌行(并序)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设想】
1.赏析关键词句→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体味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文主旨。
2.使用品读法和关键词语替换比较法把握主旨。
3.划块赏析。
4.知人论世,明确背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文
唐代很多文人都有立功沙场之决心。例如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但是真正的沙场又是如何的呢?是否就可以凭借着一时之血气便可以建功立业呢?我们今天学习一下高适的《燕歌行》,深切感知一下当时真正的军旅生活。
二、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修(今河北省景县)人。唐朝边塞诗人。二十岁曾到长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也没有找到出路。此后,他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这一时期,他曾经和李白、杜甫在齐赵一带饮酒游猎,怀古赋诗。天宝八载,他已经将近五十岁,才由宋州刺史张九皋推荐,举有道科,任封丘尉。他不甘作这个“拜迎长官”、“鞭挞黎遮”的小官,因弃官客河西,由于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推荐,掌幕府书记。安禄山之乱发生,他被拜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守后,他奔赴行在,见玄宗陈述军事,得到玄宗、肃宗的重视,连续升迁,官至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最后任散骑常侍,死于长安。
高适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旧唐书·高□传》说:“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而已。”
二十岁曾到长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也没有找到出路。此后,他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这一时期,他曾经和李白、杜甫在齐赵一带饮酒游猎,怀古赋诗。天宝八载,他已经将近五十岁,才由宋州刺史张九皋推荐,举有道科,任封丘尉。他不甘作这个“拜迎长官”、“鞭挞黎遮”的小官,因弃官客河西,由于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推荐,
掌幕府书记。安禄山之乱发生,他被拜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守后,他奔赴行在,见玄宗陈述军事,得到玄宗、肃宗的重视,连续升迁,官至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最后任散骑常侍,死于长安。
2.写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三、朗读诗文,划分诗节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
第二段八句写战败;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
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四、通过关键词分析赏读诗文
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1.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2.“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