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课件治燥涌吐正.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目的要求];[教学内容];3,分类;(二)滋阴润燥;二、方 剂;[方药配伍];桑杏汤;【组成与配伍】 ;清燥救肺汤;清宣燥热 (辛 凉);[类方鉴别];增液汤;温病热入阳明 灼伤胃肠阴液 ;下次课讨论思考题 1、麦门冬汤治虚热肺痿,方中配伍人参、粳米、大枣、甘草益胃生津有何意义? 2、麦门冬汤中治虚热肺痿,方中为何配温燥的半夏?不虑其伤阴乎? 3、祛湿剂中为何常配理气药?其意义怎样? 5、平胃散中为何用苍术为君而不用白术?;麦门冬汤;[方药配伍]; 方中麦冬能养胃阴而清虚热,???参、粳米、大枣、甘草益气养胃生津,半夏和胃降逆止呕,故治胃阴不足,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之证,亦是对证之方。;百合固金汤;[方药配伍];[临床运用] 如痰多粘稠难咯,加瓜蒌仁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咳喘重,加桑白皮、百部清肺平喘;肺热明显,加知母清肺养阴; 咳血多宜加白茅根、旱莲草凉血止血,或加用白芨粉、云南白药以止血; 虚热重、盗汗者,加地骨皮、十大功劳叶、煅牡蛎等清虚热、止虚汗。 如治肺肾阴虚之虚火喉痹,取方中生地、玄参、麦冬、桔梗、甘草滋阴降火,利咽散结。;十五章 祛湿剂;[教学内容];3、水湿病的治法;(3)调理脏腑功能以治湿——治本之法; 4、分类: 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寒湿、祛风胜湿五类。 5、使用注意事项: 祛湿剂多由芳香苦燥或甘淡渗利之品为主组方,易耗伤阴津,故对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等,均应 慎用。;平 胃 散;[方药配伍];[临床运用]; 病例 病者,男,23岁。腹痛,吐泻,伴恶寒发热十小时。患者于昨晚参加修筑邕江大堤,因气候炎热,复因劳动汗出口渴,既食西瓜,又饮冰水。回单位时衣湿乘车受风,夜半即觉恶寒发热,头微痛,无汗,胸闷,恶心呕吐,脘腹胀痛, 肠鸣漉漉,大便泄泻如水样,至天鸣已十余次,小便短少,肢体困重,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浮濡。医者以藿香正气散治之而愈。 请问此为何证?请分析其病因病机。藿香正气散为何能愈此证?;病因病机分析;藿香正气散的方药配伍与功用分析:;茵陈蒿汤;[方药配伍];[临床运用];治黄疸选方;八正散;[方药配伍];三仁汤;[方药配伍];配伍特点: 一是宣上、畅中、渗下并举,体现三焦分消的治法; 二是祛湿为主,兼以清热,针对湿重热轻之病机; 三是祛湿中兼以宣畅三焦气机;使气化则湿亦化。;甘露消毒丹;[方药配伍];[临床运用];与三仁汤的鉴别:;二妙散;[治法及方药配伍];;[方药配伍];治水湿内停证:;治痰饮:;[附方];[主治证病机];[方药配伍];猪苓汤与五苓散对比性分析:;防已黄芪汤;[方药配伍];苓桂术甘汤;[方药配伍];类方鉴别:;真武汤;[治法] 温阳利水法。;实脾散;[方药配伍];[类方鉴别];羌活胜湿汤;[方药配伍];[类似方鉴别];独活寄生汤;[方药配伍];[临床运用];第十四章 祛痰剂;[教学内容];B、治生痰之源; 5、使用注意: (1)辨别痰病性质,根据寒热燥湿之不同分而治之。 (2)辨生痰之源。 (3)有咳血倾向者不宜用燥烈之剂,以免引起大咯血。 (4)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滞留邪。 ;(二)方 剂;[方药配伍];[临床应用]; 3、附方; 温胆汤;[方药配伍];[临床运用]; 清气化痰丸;;[临床运用];小陷胸汤;[方药配伍]; 贝母瓜蒌散;[方药配伍];苓甘五味姜辛汤;[方药配伍]; 半夏白术天麻汤;[方药配伍];[临床运用] ; 第二十一章 消食剂;[教学内容];4. 组方配伍规律; 4、使用注意: (1)鉴别消食剂与泻下剂。 (2)不宜长期使用。 (3)纯虚无实者禁用。 ; (二)方剂;[方药配伍];[临床运用];木香槟榔丸;[方药配伍] ;健脾丸;[方药配伍];[临床运用]; 第二十二章 驱虫剂;4. 组方配伍规律; 3、使用注意: (1)空腹服,忌油腻。 (2)注意掌握剂量。 (3)脾胃素亏,年老体弱,孕妇等应慎用。 (4)服药后,应适当调理脾胃。 (5)中西结合积极查找病源。 ;(二)方剂;[方药配伍]; 附子、桂枝、干姜─辛热以增强温脏祛寒之力. (“蛔得苦则下”) 清热燥湿止痢。 配诸温脏药以温补虚寒

文档评论(0)

178****444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