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痛经 主讲人:一、定 义 若在经前或经后第一、第二天,小腹轻微胀痛,不影响工作、生活者不属病态。沿革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诸病源侯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实。”二、病因病机气滞血瘀素性抑郁愤怒伤肝邪伏冲任冲任不畅胞脉壅滞痛经经前经期不通则痛感受寒邪过食生冷冒雨涉水久居阴湿寒凝血瘀气血下注冲任暂通痛经缓解经后通则不痛湿热瘀阻素体湿热内蕴感受湿热经水外泄气血虚弱脾胃虚弱气血乏源大病久病大失血后胞脉失养冲任更虚冲任不足痛经经后不荣而痛气血外泄子宫暂虚肾气亏损禀赋素弱多产房劳冲任气血渐充痛经缓解经前荣则不痛气血下注(三)胎动不安 胎动不安患者阴道出血伴有腹痛时,应与痛经伴月经后期相鉴别。 胎动不安有停经史和妊娠临床表现,小腹痛轻、阴道出血量少于经量,可有腰酸、小腹下坠感。HCG阳性;B超检查可见孕囊在宫腔内,胚胎发育与停经天数相符。 痛经的腹痛较明显,出血量较多如月经量,且无妊娠临床表现。五、辨证论治 本病属妇科痛证,腹痛为主症,辨证时应辨识腹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以及疼痛的程度。(一)辨证要点根据痛经发生的时间辨虚、实 经前或经行初期疼痛——实证 月经将净或经后疼痛——虚证根据疼痛的部位察病位在肝在肾,在气在血 痛在少腹一侧或双侧——病在肝,多属气滞 痛在小腹正中常与子宫瘀滞有关——病在肾 痛及腰脊——病在肾 痛在满下腹——病在脾详查疼痛的性质、程度是本病辨证的重要内容 掣痛、绞痛、灼痛、刺痛、拒按——实证 隐痛、坠痛、喜揉喜按——虚证 灼痛得热反剧——热证 冷痛得热减轻——寒证 痛甚于胀,持续作痛——血瘀 胀甚于痛,时痛时止——气滞临床上痛经以实证居多,虚证较少。(二)治疗原则 本病病位在子宫、冲任,变化在气血,治疗以调理子宫、冲任气血为主 ,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治疗分两步:经期调血止痛以治标,及时控制缓解疼痛平时辨证求因而治本(三)分型治疗——气滞血瘀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 少,行而 不畅,血色紫黯有块 ,块下则痛减 兼症:气滞血瘀证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方药: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或痛经方 红花 桃仁 赤芍 川芎 当归 丹皮 乌药 枳壳 香附 甘草 五灵脂 延胡索 (桃四枳胡,药五丹附)三、分型治疗——寒凝血瘀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 ; 月经或见推后,量少,经色黯兼症:寒实证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或温经散寒汤。 肉桂 小茴香 干姜 当归 川芎 赤芍蒲黄 五灵脂 延胡索 没药 (三笑逐瘀汤,桂元姜没香) 三、分型治疗——湿热瘀阻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不适,有灼 热感,或痛连 腰骶,或平时小腹疼痛,经前加剧。兼症:经血量多或经期长,色黯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素带 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 + 湿热瘀阻证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方药: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车前子、苡仁、 败酱草或银甲丸。 生地 当归 川芎 白芍 桃仁 红花 牡丹皮 黄连 香附 莪术 延胡索(清热调血汤,桃四黄丹莪元香)加减:痛连腰骶加续断、狗脊、秦艽清热除湿止痛。经量多,经期长者,加地榆、槐花、黄芩、马齿苋以清热凉血。带下异常者,加黄柏、土茯苓等以清热燥湿止带。三、分型治疗——气血虚弱主症: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 空坠不适;兼症: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 气血虚证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方药:圣愈汤(《医宗金鉴》)党参 黄芪 熟地 当归 川芎 生地 方歌:参芪四物汤加减:可酌加鸡血藤、桂枝、艾叶、炙甘草养血缓急止痛。伴腰酸菟丝子、杜仲补肾壮腰。 三、分型治疗——肾气亏损主症:经期或经后1~2天小腹绵绵作痛,伴腰骶酸痛兼症: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 肾气亏损证治法:补肾益精,养血止痛方药:益肾调经汤(《中医妇科治疗学》) 或调肝汤(《傅青主女科》) 巴戟天 杜仲 续断 乌药 艾叶 当归 熟地 白芍 益母草方歌:归地芍仲益母草,艾药巴戟与续断巴戟天、杜仲、续断——补肾壮腰、强筋止痛。乌药——温肾散寒。艾叶——温经暖官。熟地、白芍——滋阴养血。益母草——活血调经。肾气实、筋骨坚,阴血充沛,子宫、冲任得以濡养则疼痛自止。加减: 腰骶酸痛,加菟丝子、桑寄生。经血量少、色黯,加鹿角胶、山茱萸、淫羊藿。耳鸣、健忘失眠酌加枸杞子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