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10
PAGE 20
科技实践活动
“爆竹声中一岁除”
所引起的……
——关于“蛇年燃放烟花爆竹情况调查”的活动报告
武汉市桥口区行知小学六年级二班
指 导 教 师 李 蔚 静
目 录
一、课题的提出
二、活动目标
三、活动计划
四、活动实施
活动一:了解“燃放烟花爆竹”的历史
活动二:开展“燃放烟花爆竹”的问卷调查
活动三:走访“烟花爆竹销售点” 及相关单位
活动四:权衡利弊,提出建议
五、活动展示与延伸
六、活动总结
附:1、活动照片——我们活动的过程与感悟
2、科技实践活动评价表——我们活动的意义
科技实践活动
“爆竹声中一岁除”所引起的……
——关于“蛇年燃放烟花爆竹情况调查”的活动报告
桥口区行知小学六年级(2)班
指 导 教 师 :李蔚静
一、课题的提出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华灯璀璨,锣鼓齐鸣。鞭炮声此起彼伏,为沸腾的大地奏起了新春之曲。空中流光异彩,百花争艳,为佳节谱成了快乐篇章。
放鞭炮贺新春,作为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习俗,历史悠久,这种活动,虽然可以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但放鞭炮释放的烟尘,溅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火灾,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会造成一些人员伤亡。随着社会和人们的文明进步,对春节放鞭炮这种习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视。1986年以来,武汉市开始采取措施,对燃放鞭炮的地点和时间加以限制。 1993年12月21日,《武汉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规定》自1994年1月15日起施行。2007年春节期间,武汉燃放烟花爆竹正式“禁改限”。 从“限”到“禁”再到“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禁改限”后人们对“燃放烟花爆竹”的观点是否有所发生改变呢?烟花爆竹的“利弊”到底应该怎样诠释呢?2013年是中国农历新年中的蛇年,让我们来聚焦我的家乡——湖北省武汉市,让我们对蛇年燃放烟花爆竹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吧!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放鞭炮贺新春的习俗,领略中国文化的多姿多彩及其无限魅力,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活动,学会上网、查阅图书报刊、采访询问、走向社会进行调查等方法扩大视野,培养对所搜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记录、撰写小论文、口头表达、交际能力等综合能力。
4、通过活动,对“燃放烟花爆竹”进行关注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培养对环境的关注和热爱之情,增进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意识,领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活动计划
1、活动时间:2013年1月1日—2013年3月31日。
2、活动内容:了解“燃放烟花爆竹”的历史;开展“燃放烟花爆竹”的问卷调查;走访“烟花爆竹销售点” 及相关单位;召开主题辩论会,权衡燃放烟花爆竹利弊,提出合理建议;活动展示与延伸,进行活动小结。
3、活动方式
(1)通过调查问卷对周边社区居民的烟花爆竹燃放情况进行调查。
(2)走访负责“禁改限”的有关单位,咨询春节期间烟花燃放情况。
(3)走访烟花爆竹贩卖点。
(4)通过电视、网络了解各地烟花燃放情况。
(5)填写相关表格,撰写活动心得。
四、活动实施
活动一:了解“燃放烟花爆竹”的历史
通过上网查询,了解“燃放烟花爆竹”的历史及相关知识,领略
中国文化的多姿多彩及其无限魅力,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小组内小
结、汇总,填写科技活动记录表。
1、分组
组长:樊颖 小组成员:李博豪、盛伟、李梓萌、徐佳乐、罗佳威
2、调查结果:
(1)烟花爆竹的来历:
“燃放烟花炮竹”习俗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神异经》上说: 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 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 ——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说明当初人们燃竹而爆,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把山魈吓跑。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 年俗。
因为最初的爆仗是烧竹子,故称“爆竹”,一直沿用至今。唐朝把它称为“爆竿”,后来也称为“炮仗”。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
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
了根本变化。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后又改为“鞭炮”。爆竹很快成为一种驱害避邪的神物。
燃放爆竹,除了在新年到来之前希望邪去福来,祈求保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