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5社会性发展与品德教育.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 社会性发展与品德教育 教学目标: 了解:社会性化展的相关理论,柯尔伯格道德认知阶段理论,能运用该理论分析具体实例,理解遗传、家庭教养方式、教师和同伴对个体社会和情感发展的影响作用。 掌握:个体社会化重要意义、特点及影响因素,品德的心理结构、形成的过程,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分析 一、什么是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socialization):又称为社会性发展(social Development),是个体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二)社会化是学生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 学生是通过活动与周围的社会生活条件发生关系的,而社会、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也是通过学生的活动提出的,同时,学生对当前的社会环境以其自身的独特方式作出种种反应,具有积极主动性。 二、社会化的特点 (一)社会化是通过个体与其他个体及群体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二)社会化是共同性与个别性的统一 (三)社会化是终身的过程 三、社会化的意义 从学生方面来说,社会化是学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从社会方面来说,社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文化延续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四、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一)遗传素质是社会化的基础(社会化的可能性) (二)家庭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心理学家从父母的情感态度和控制程度两个维度来研究教养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令特(d.baumrind)按照不同的教育方式把父母分为权威的、专制的、不负责任的三种类型。 美国心理学家麦考比和马丁概括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家长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和忽视型。 (三)教师期待与学生社会化 (四)同伴关系与学生社会化 同伴关系(peer relationships)是指年龄相同或者相近的学生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同伴关系的功能:是个体重要的社会资源;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同伴关系的发展:从家庭到社会,同伴关系的重要性提高,家庭的影响逐渐减少。 第二节 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已讲 第三章 人格心理) (一)人格的结构理论 本我、自我、超我 超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构成 。超我是社会化的结果。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理论 1.口唇期(0一1岁) 2.肛门期(1一3岁) 3.性器期(4一5岁) 4.潜伏期(6—12岁) 5.生殖期(青春期)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1925年12月4日生于加拿大的曼达尔镇。1949年毕业于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后入美国艾奥瓦大学师从K.W斯彭斯研究学习理论。1825年获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1953年到斯坦福大学任教。 早期主要研究心理治疗问题。1958年以后与他的博士研究生R.H沃尔特斯合作研究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以后又致力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建树,强调认知过程、代替性强化和自我调节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区别于其他行为主义者的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环境、行为和人3种变量交互作用决定的。 (Albert Bandura 1925--) (一)班杜拉的经典实验 实验一: 首先让儿童看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然后把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他们自由活动。结果发现,儿童也学着成人榜样的动作对充气娃娃拳打脚踢。 实验二: 把儿童分为3组,甲组观看的录像片是一个大孩子在打玩具娃娃,一个成人给他一些糖果作为奖励;乙组观看的录像片是一个大孩子打了玩具娃娃后,成人过来打了他一顿,以示惩罚;第三组儿童看到录像片上大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既不受奖也不受罚。后来,这些儿童一个个被领进游戏室,里面有大孩子攻击过的玩具娃娃。结果发现:榜样受奖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最多,榜样受罚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最少,控制组居中。 实验三: 在一项实验中,他们把学生分为四组,每组配一个实验员。等实验员与学生建立了融洽关系并得到学生的信任后,主试分别让四组为孤儿院募取捐款。第一组实验员向学生宣传捐款,救济孤儿的意义,同时自己慷慨解囊,捐出钱款;第二组的实验员对向本组学生宣传不去救济孤儿,把钱留给自己的好处,本人也表现得极端吝啬,不向募取捐款的主试捐钱;第三组实验员宣传慷慨仁慈,自己却不掏钱捐款;第四组实验员宣传贪婪,自己钱越多越好,劝说学生不要捐款,但他自己却毫不吝啬地向主试大批捐款。实验结果是:第一组学生全部捐了款;第二组学生没有一个为孤儿捐款;第三组尽管实验员把救济孤儿的意义讲得头头是道,并赢得了本组学生的好感,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按实验员说的去做,而是仿效实

文档评论(0)

199****539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