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学》第14章三叠纪.ppt

  1.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贵州关岭 保存完整的海百合化石 保存了萼部的海百合化石 黔西南贞丰剖面 贞丰剖面化石丰富,各统、组界线均有标准化石控制,可与国际分阶对比。 下统飞仙关组:含丰富的底栖双壳类,代表滨海潮间至潮下紫红色砂泥质沉积。 永宁镇组:砂泥质减少,碳酸盐岩增多,含菊石类,说明海水逐渐加深。 T1 T2 T3 永宁镇组顶部及中统关岭组:主要为白云岩,化石稀少,其中角砾状白云岩为膏盐层溶解崩塌的产物,代表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潮上蒸发环境。 关岭组底部的“绿豆岩”为火山凝灰质的水解产物,以此作为中、下统的分界。 法郎组下部:为正常浅海碳酸盐沉积,向上逐渐变为滨浅海砂泥质沉积,代表拉丁期海平面下降事件。 T1 T2 T3 上统把南组及火把冲组:为海陆交互相泥砂质(含煤)沉积,既有海相双壳类,又夹有滨海沼泽相的煤层。 二桥组:为陆相碎屑沉积,表明三叠纪末期海盆已被填满成为陆地,为海平面快速下降过程中的沉积产物。 T1 T2 T3 整个剖面各组均为连续沉积,构成一个大型的海平面升降变化旋回。 古气候由干旱逐渐变为温暖潮湿。 应当指出:拉丁期开始的大海退在华南地区具有普遍性,有着重要的地史意义,代表印支运动早期对稳定陆壳区的影响。 印支运动 2、横向变化及古地理 A、早三叠世: 华南板块主体为一陆表海盆,其西侧是康滇古陆,东侧是华夏古陆(东南丘陵)。 江南古陆以NE—SW向展布其间。这些古陆直接影响到华南板块的构造古地理格局和沉积类型的展布。 (江南古陆) 海盆西北部的川滇黔鄂(上扬子)地区 a、印度期(以飞仙关组为代表) 自康滇古陆向东:依次为河床砂砾滩沉积(飞仙关相),潮间泥砂坪与潮下泥灰坪沉积(夜郎相)和生物鲕粒滩沉积(大冶相)。更东的川东及广大中、下游地区,为较宽广的浅海至深浅海碳酸盐岩或钙泥质沉积区。 安徽巢湖平顶山西侧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下扬子区代表:安徽巢湖平顶山下三叠统 b、奥仑尼期(以嘉陵江组为代表) 由于康滇古陆与龙门山的上升和北缘大巴山古陆的出现,上扬子海盆处于半封闭状态,在干旱气候下出现潮上蒸发环境(嘉陵江组)。 中下扬子区也普遍发育了白云岩及盐类沉积。 华夏古陆东侧的赣、闽、粤等地则为滨海砂泥质沉积。 湘中南以深浅海钙泥质沉积为特征。 闽东南沿海出现狭窄的硅泥质相带,代表微型裂陷带沉积。 T3 华南海盆西南侧的黔桂海域南部为一北西西向的断裂带,即右江海槽。 主要为火山碎屑浊积岩和放射虫与硅质海绵构成的硅质沉积。 断槽中心地带见细碧岩,为洋壳物质,显示出大陆边缘带的边缘海性质。 * 第14章 三叠纪(Triassic) “三叠”意为三分,来源于德国中部。 三叠纪开始于252 Ma,结束于201 Ma,延续了51 Ma。 国际二叠系-三叠系GSSP;中国浙江长兴 该纪独立构成了一个构造阶段-印度支那构造阶段。本纪为中生代的第一个纪,主要地史特征可归纳为如下三点: 1、联合大陆开始分裂解体的时期 在晚三叠世,全球性构造运动再次活跃。 结果不但导致联合大陆进入分裂解体阶段,而且对于古特提斯洋(T3末闭合)和环太平洋带的构造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西秦岭-巴彦喀拉-松潘-三江地区这一长期下陷的海槽褶皱造山。 新特提斯洋开始扩张。 环太平洋带已开始形成火环,我国东部地区有较大归模的岩浆活动,并形成了多金属内生矿产。 早三叠世 古特提斯洋 早侏罗世 (新)特提斯洋 印支运动 发生于三叠纪,命名于越南的印度支那(Indochina)半岛。 受该运动的影响在我国形成了西秦岭—巴彦喀拉—松潘—三江造山带和东南沿海造山带等,使古亚洲大陆向南扩张及联合大陆的逐步解体。 使我国东部地区基本结束了南海北陆的对立局面,南北大陆连为一体,从而由长期以来的南北分异开始转变为东西分异的构造格局。 伴随这次构造运动有较大规模的岩浆侵入(以酸性、基性和超基性岩为主,如吉林东部张广才岭花岗岩体),并形成了许多金属矿产,主要有铬铁矿、铜、钨、锡、镍、钴、金等。 拓展阅读:1945年黄汲清将阿尔卑斯运动划分为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3个旋回。法国地质学家Gromaget (1934)在研究越南的地层时,首次提出印支运动的概念。后经黄汲清的倡导,这一概念在中国也得到广泛使用。最初,印支运动只是指中南半岛和中国华南地区中三叠统与上三叠统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所表现的构造运动,但现在已经把从晚二叠世至三叠纪之间的构造运动都统称为印支运动。 2、陆地面积不断扩大,海洋面积缩小,干旱气候带(T1)扩展的时期 华南板块T2海水已退缩到滇黔和龙门山前及下扬子地区皖南、苏南等局部地区。 T3 末期:除了广东海等局部地区仍遭海侵外,海水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