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可持续发展观.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道教与可持续发展 * 一、宗教与人生的探讨议题 2.宗教如何影响人的生活? a.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过甚么贡献? 宗教如何为人提供生活目标及道德力量?」 c.信仰实践:「追求坚忍及纯洁生活的宗教,如何面对种种世俗的价值观及行为?又如何影响人们对伦理问题的抉择?」 本讲座说明宗教思想与环境保护有正面的关系。 * 二、地球的生态危机 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WWF)在2002年发表的《生生不息的地球2002》(Living Planet Report2002),指出地球面对着以下的生态危机: * (一)资源高速消耗 在过去三十年,超过三分之一的自然世界已被人类破坏。人类所消耗的资源增加了一倍,并继续以每年百分之一点五的速度增加。 * 人类有系统地过度捞捕海洋资源。例如,北大西洋的鳕鱼数量,由一九七○年的二十六万四千吨剧降至一九九五年的不足六万吨。 由一九七○年至二○○二年的三十二年间,森林覆盖率下降约一成二。 * (二)物种多样化锐减 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三分一。 三百五十种的生物,包括哺乳动物、鸟、两栖动物及鱼类,在三十年间剧降了一半有多。 * (三)水源污染 由一九七○年至二○○二年,新鲜水源系统下降五成五。 * (四)富国与贫国的消耗差距 以「生态足印」(ecologicalfootprint)的单位计算,美国国民位于全球耗用资源之首位。每人消耗量为12.2公顷。 英国是6.29公顷,少美国一半。 消耗最少的是布隆迪,每人消耗量为0.5公顷。 * (五)报告的结论 人类正以超出地球可承受的速度耗用地球资源。假如人类继续目前的消耗生活模式,地球的资源将在二○五○年耗尽。 解决办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Theprinciple of sustainability) * 三、道教思想与环境保护 消耗资源的问题涉及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如消费主义),是价值的问题。 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有密切的关系。 许多学者指出,东方宗教中有许多思想和价值,有助我们反思地球的生态危机。道教是其中一个受重视的东方宗教。 * 例如,美国哈佛大学近年召开一个「道教与生态」的学术会议,探讨道教对环境保护可能作出的贡献: N. J. Girardot, James Miller, and Liu Xiaogan, eds. 2001.Daoism and Ecology: Ways Within a Cosmic Landscape. Cambridge, Mass.: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World Religions, Harvard Divinity School. * 道教思想支持环境保护,符合世界自然基金会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一)「道法自然」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教把生态环境的根源称为「道」,它是大自然生态的基础。道是大自然中一切天地万物的化生者。 人与万物是一体的,因此人应该尊重大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 (二)「贵生戒杀」 《度人经》:「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太平经》:「天以凡物悉生为富足,故上皇气出万二千物异生,名为富足。中皇物减少,不能备足万二千物,故称小贫。下皇物复少于中皇为大贫。……天以好生,故称君父也,地以宁静,好养万物,故称母也。用心仁爱万物,故称仁也。」 * 要建立太平盛世,安乐富足的社会,道教的标准不在金银财宝的多少,而是关心地上生命物种的多寡。生命的种类越多则越富庶,物种减少则为贫。 * (三)追求理想生态环境 道教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寻求,体现于「洞天福地」的理想。 唐末杜光庭编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提出天上有三十六天,地上也相应有洞天福地,即五岳、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等。 * 道教有保护环境的戒律,主张保护动物、禁止采捕、渔猎及焚烧山林。 《太极真人说二十四门戒经》第18戒:人不能无故采摘花果,毁坏园林。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第14戒:不得烧野田山林;第18戒:不得妄伐树木;第19戒:不得妄摘花草。 * 此外,道教也主張少砍伐樹木,不興建高堂大殿。 《重陽立教十五論》:「大殿高堂,豈是道人之活計。砍伐樹木,斷地脈之津液,取人家之血脈,只修外功不修內行,如畫餅充饑,積雪為糧,虛勞眾力,到了成空。」 * (四)追求社會公平 《道德經》:「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太平經》中的「承負觀」:「承者為前,負者為後。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後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故前為承,後為負也。負者,乃先人負於後生者也。」 * 「損有餘而補不足」的思想

文档评论(0)

2225599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