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歌》建立细致分析乐谱的良好习惯3.docx

《飞歌》建立细致分析乐谱的良好习惯3.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部分:四个乐段(乐段群) 第一乐段:16小节【见谱31】: 此乐段与第二乐段均为乐曲第二部分小快板中主干音衍生的抒情乐段。第一乐段是乐曲第二部分前8小节旋律的一倍宽放陈述,其目的是使旋律变的具有歌唱性。因此,对这一段如歌般优美、流畅且极富张力的旋律,尤其需要细致的音质、温暖润泽的音色、细腻的起伏对比加以展示。 第二乐段:16小节【见谱32】 二乐段是乐曲第二部分后8小节旋律的一倍宽放陈述。情绪内容与第一乐段惯穿一致,系继承性发展。前8小节旋律在高音区的弱奏要求,既营造了与后8小节的力度对比感,同时又隐约地呈现出乐思将向纵深发展的趋势。所谓“隐约呈现出的纵深发展趋势”是指一种意境,即虚实相 生的情景。若从视觉艺术的角度解读,就如同摄影艺术中的景深处理,“实则近,虚则远”。那么从音响学的角度摩拟,音色浓、亮则近,弱、暗则远。 因此,这一乐段的表演诠释不仅应体现于强弱的处理上,更重要的是有意识地在音色浓淡、明暗细节上的把握。其声犹如洞箫般悠远最好。 第三乐段:16小节【见谱33】 继前面部分旋律发展的动力积累,乐思发展在情绪上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高潮。其表现在: (1)旋律陈述在音区上的整体提高与强奏要求,使得乐思陈述在情绪上更为激情,好似乐思内涵发展的升华。 (2)围绕3、5、7级音为核心的旋律显现出的大调式明朗、响亮的音响色彩,客观上强化了音乐发展的高潮特征。因此,对这一乐段旋律的演奏,不但要音质饱满、音色明亮,而且音量与情绪渲染的幅度要明显大于前两个乐段并全乐段保持明朗、激昂的音乐气氛,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乐思的阶段性高潮特征。 第四乐段:16小节【见谱34】 第四乐段系前高潮乐段乐思的连贯发展。旋律音区的下移、力度的减弱表明高潮情绪至此已相对舒缓,充分体现了音乐动力积累过程的起伏规律。演奏中,尤其是对前8小节的处理,音量的收敛和演奏情绪复趋平静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涉及到为后8小节音乐情绪上扬营造合理的空间。前8小节弱奏过度,会造成与前高潮乐段乐思情感发展的落差太大,使人感到情绪舒缓缺乏过度;过强,又压缩了后面乐段的张力空间。故对这一乐段音乐内涵的诠释,特别要注意与前后乐段乐思发展相关的强弱布局的合理性。 第四部分(双乐段) 从音乐氛围、旋律的运行特点和情绪的发展上看,乐曲的第四部分可视为由一个独立的长乐段构成。但由于前十六小节【谱35】不仅与第三部分第四乐段的音乐性格迥然不同,其相对固定的节奏音型、平稳的旋律流动特点又与后面部分有着强烈的反差且在结构上具有完整的乐段特征,因此这十六小节亦常被解读为过度性质的乐段。 第一乐段:快板(16小节)。【见谱35】 经上一部分连贯抒展的旋律表达之后,作曲家再次运用变化节奏和演奏技法的手段,一改颂歌般宽广流畅的旋律性格,音乐再次呈现出跳跃欢 快气氛,造成了明显的动力积累加速感。从表面上看,这一乐段与第二部分“小快板”乐段的演奏技法相同,除了必须运用清晰的吐奏演绎,似乎 只要把握好“快板”与“小快板”之别即可。然,因两者在乐曲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其应有的氛围差异不仅体现在速度上,还应明显体现于音量、音质、节奏律动感和演奏情绪的表达上。 显然,从音乐陈述的逻辑角度而言,由于这一乐段渐近乐曲总高潮部分,或者说是乐曲总高潮的动力冲刺开始点,因此对这十六小节旋律的演奏诠释,不但要在速度、音量、节奏律动感和演奏情绪的渲染上比小快板乐段高一个基准,而且我个人认为:在音质上有意识地趋向于粗犷一点、速度上适当显现出催促的趋势,则与后面部分音乐气氛衔接的更为自然。 第二乐段:【见谱36】 二乐段是全曲音乐氛围最热烈的部分,亦可视为总高潮乐段。音乐流动上既没有明显激烈到复趋平静因素的存在,亦没有需要含蓄委婉语气表达的内容。也就是说,整乐段的演奏都要保持较强的力度、明亮饱满的音色、热烈奔放的情绪。当然,诸如“下行”减音量、“上行”增音量等音乐一般性表述规律还是要遵守的。 如谱所示:一连串快速上下行的音群、仿战马嘶鸣的技法、大幅度的音程跳动等,都产生了很强的冲击感,极为有效地营造了激烈奔放的音乐氛围。演奏这样气势奔放的曲调,音质上“粗”比“细”好;音色上“硬”比“柔”好;表演上“狂”比“秀”好。特别是10小节始,从十六分音群急速上下摸进形成的动力惯性,至14小节时因音节组合变化反复出现动力“阻塞”与释放,再到19小节上行切分摸进形成新的阻塞,最后直冲能量总释放点,即至全曲最高音#c3长音这一段,犹如奔腾的江水,冲破巨石阻隔后却聚集了更大的能量,必将产生更为汹涌、强大的冲击性一样。这种音乐动力的积累过程,演奏上一点都“软”不得,非要有一泻千里的气势,方可曲之尽境。 从这首乐曲曲谱的上述分析可知,即使是不考虑乐曲标题的启发或提示所赋予的意象,如蓝天白云下的草原、喜悦的牧民、奔驰的骏马等,我们仍然可以从音乐陈述逻辑的角

文档评论(0)

文风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