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自命出》的性情思想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性自命出》的性情思想研究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的释文自1998年出版以来,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各种考释、辨析、研究的专著、文章层出不穷,五年来,取得了众多的成果。但是,笔者以为,《性自命出》作为一篇具有丰富性情思想的奇文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摆正三个关系:第一,《性自命出》与宗周→春秋,周公→孔子之先秦儒家礼乐文明、德礼相依的文化传统的关系。《左传·昭公二年》载:“二年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杨向奎先生就此指出:“以《易象》与《春秋》代表周礼,这是广义的礼,‘周礼尽在鲁矣’,等于说‘周之文化中心在鲁’。周公及其同僚,建立了宗周的礼乐制度,鲁国继之成为正统,春秋而后,孔子因之有所发展。《易》与《春秋》乃儒家思想之理论渊泉,这是‘天人之学’,《易》代表天,而《春秋》代表人,天与人互相影响而有一系列表现。”[1] 天人之学实际上是先秦儒家哲学思想的灵魂,也是《性自命出》的命脉,如果不抓住这一根本,《性自命出》的研究是很难做到深入的。第二,《性自命出》与孔子、孔子后学,特别是孟子、荀子的关系。姜广辉先生说:“郭店楚简所反映的是孔子之后一、二传弟子的思想,透过它可以反观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以此核心思想审察后世的道统说会对儒学传统作出新的诠释。”[2] 根据《论语》,众所周知,孔子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是“忠信之道”,是忠与恕、仁与礼、个体与群体的统一。曾子、思孟一系儒者偏重于忠、诚之内在道德的提升与超越,而子夏、荀子一系却偏重于礼、法的圣王宰制,二者相辅相成、共襄圣道。笔者在后面的行文中将以文本为根据,通过切实地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指出,《性自命出》既不属于思孟,也不属于荀子,倒是与孔子《论语》的思想较为接近。它是一篇介于孔子与孟子荀子之间的先秦儒家要籍。根据这种界定,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孔子本人并没有性善性恶的思想意识,但是,《性自命出》已经具有了性善性恶的思想萌芽,然而理论很不成熟,而且有思想上的冲突与矛盾,由此,我们循着孔子实践理性的路径,发现了孟子与荀子之性善与性恶的论题之成立何以成为可能。这种发展的脉络还告诉我们,先秦儒家面对现实社会的无数困境,一直都在试图依托于人的性情,来解决一系列棘手的问题。这一事实也深刻地说明,先秦儒家学说并不是空中楼阁,它在当时具有鲜明的现实性、针对性。第三,《性自命出》与郭店楚简其他文献的关系。庞朴先生指出:“孔子学说主要是强调仁和礼两个方面,仁者内部性情的流露,礼者外部行为的规范。”“向内求索的,抓住‘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处,明心见性;向外探寻的,则从宇宙本体到社会功利,推天及人。”“郭店楚简属于向内派,其向内面目,在在都有表现,即使当它处理天地这些最大外在对象时,仍然毫不含糊。”[3] 李学勤先生甚至直指郭店儒家简就是《子思子》。[4] 但是,郭齐勇师指出:“郭店儒家简诸篇并不属于一家一派,将其全部或大部视作《子思子》,似难以令人信服。笔者不是把它作为某一学派的资料,而是把它视作孔子、七十子及其后学的部分言论与论文的汇编、集合,亦即某一阶段(孔子与孟子之间)的思想史料来处理的。”[5] 笔者以为,郭师说是。 关于先秦儒学的研究,历来最伤脑筋的事,莫过于文献奇缺。孔子去世以后,儒家分裂为八个支系,“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韩非子·显学》)如果再加上子夏、子游就至少可以分成十家了。所以先秦儒家在后孔子时代的发展演变是相当复杂的。这种复杂性实际上已经在郭店儒家文献中有所反映。不过,儒家各个派别之间,虽然各立门户、千回万转,但是毕竟都是祖述孔子,根本的源头是一致的,一定要对立到像孟子与荀子的程度,毕竟是少数,也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料想孔子的及门弟子之间大多互有偏重,却也互相吸收、互相发明、彼此渗透,即便是孟子与荀子之间,也不例外。拿《性自命出》来说,近来多有学者考证其出自世子、出自子游、出自公孙尼子、出自子思子等等多种说法,不过大都推断猜测的多,真凭实据的少,史影迷茫,实在是勉为其难。在《〈易传〉的性情思想研究》一章之第一节的注释中,笔者引用了刘师培、马宗霍、余嘉锡诸位前贤关于先秦诸子的著作之成书过程的一些论述。也就是说,先秦著作往往是聚徒讲学而成。先生讲学之言,弟子各有所记录,并予以加工整理,形成各种传本,在学派内部传习,有时还附有各种参考资料和心得体会。其中数传之后,先生的东西和弟子的东西往往难以分辨清楚,所以就推本先师,转相传述曰:此某先生之书。先秦诸子之书,不必如后世作文,必皆本人手著,云某某之作,只是说其学出于某人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推本先师的做法,在儒家学

文档评论(0)

2225599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