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5U解析】安徽省定远中学届高三七月第三次周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VIP

【KS5U解析】安徽省定远中学届高三七月第三次周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PAGE 1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安徽省定远中学2020届高中毕业生七月第三次周测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题,每小题5分,共75分。在每小题的四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分封制奠定了先秦诸国文化相互作用与运作的基本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秦汉为代表的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与后来面貌。”材料中的观点认为分封制 A. 确立了古代中国疆域基本格局 B. 为后世中华文化发展打下基础 C. 加强了国家对人们思想的控制 D. 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分封制奠定了先秦诸国文化……秦汉为代表的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与后来面貌”的信息说明分封制对文化格局的形成起到奠定基础作用,故B项正确。A项中疆域没有涉及;C主要是思想控制;D是文化心理,均不符合题意。 2.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A. 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 B. 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 C. 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 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分封制是周朝实行的一种地方政治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周朝的统治;材料反映封国面积较小,无法对周王室形成威胁,从而加强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而是强调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A项错误。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不可能让诸侯国扩展疆域,B项错误。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始于秦朝,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 3.邾城,为举水河畔新洲城。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曹侠(颛顼五世孙晏安后裔)为武王“挟毂骖乘”因而有功,封国于邾,名邾子国,邾城由此而名。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 A. 分封主体是功臣和先代贵族 B. 宗法关系是维系统治的纽带 C. 军功和贡献是分封的依据之一 D. 血缘分封是拱卫王室的手段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分封制。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西周时期分封的主体主要是宗室子弟,故排除A项;本题没有涉及到宗法制的相关内容,故排除B项;曹侠被分封是因为他对武王有功,并不是因为他和武王有血缘关系,故排除D项;根据“曹侠(颛顼五世孙晏安后裔)为武王‘挟毂骖乘’因而有功,封国于邾”可知,军功和贡献是分封的依据之一,故选C。 【点睛】周代的分封对象主要有三类:宗室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其中宗室子弟被分封的数量最多,所以周代分封的主体应该是宗室子弟,而不是功臣和先代贵族。 4.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实质是 A. 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 B. 宗法分封逐渐瓦解 C. 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D. 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国君向天子朝贡信息说明鲁君由朝贡周王到其他诸侯国的现象,说明分封的等级逐渐瓦解,故B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A错误。周天子此时已经不是天下共主,C错误。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5.王阳明说:“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哉!”王阳明旨在 A. 强调正心诚意 B. 倡导知行合一 C. 论证心外无理 D. 宣扬格物致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哉!”可知,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心外无理,故答案为C项。材料论述的是“心”与“理”的关系,A、B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均排除;D项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排除。 【点睛】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他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6.先秦史籍和文物铭文在记载周公旦主政西周期间进行“东征”等大事时,多称周公为“王”,但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及其后的史籍中却记述为“周公代成王摄政”。这反映出 A. 中央集权的发展 B. 儒家影响的扩大 C. 贵族政治的衰落 D. 宗法制度瓦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原来称周公为王,到后来记述为“周公代成王摄政”,这实际上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等级观念,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得出中央集权的发展;贵族政治的衰落及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uanhuanzhij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各种专业知识专业速递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