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文化知识概论论述考题.pdf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 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这种文化 特点决定了中国人怎样的文化心理? 关于中国文化的特点,目前文化界论述颇多、歧义纷呈、难以统一。 一般情况下,我们主要从中华民族的客观环境(自然的、历史的、社 会的)的角度去发现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以中华文化的地理而论,它是区别于古代希腊、罗马等海洋民族的大 陆民族文化。 以中华文化的经济土壤而论,它是区别于游牧经济和近代工业经济的 农业文化。 以中华文化依托的社会结构而论,它是区别于古代欧洲等级制和古代 印度种姓制的宗法制文化。 (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 延续力和凝聚力等诸方面。 所谓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化,融入中 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 所谓融合力,是指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的文化, 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 地域的文化——如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形成具 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曾与日本学者、社会活动 家池田大作有过一次著名的对话,在这次对话中,他指出,“就中国 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 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 与伦比的成功经验”。 中国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其 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的内在基础。 在人类历史上,多次出现过因为异族入侵而导致文化中绝的悲剧,如 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因亚历山大大帝占领 而希腊化、恺撒占领而罗马化、阿拉伯人移入而伊斯兰化,希腊、罗 马文化因日耳曼蛮族入侵而中绝并沉睡千年。 这种强健的生命延续力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东亚大陆特殊地理环境提 供了相对隔绝的状态,是其缘由之一。而中国文化长期以来以明显的 先进性多次“同化”以武力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反复演出“征 服者被征服”的戏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还表现在它具有历久弥坚的凝聚力。这种凝聚 力具体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 属感。 早在公元前 1000 年的西周时期,中华先民便有了 “非我族类,其心 必异”的观念,表达了从文化心理特质上的自我确认。 到了近代,中国人更自觉地意识到: 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 化之族名。正因为如此,直到今天,数以千万计浪迹天涯的华侨华裔, 有的已在异国他邦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但他们的文化脐带,仍然与 中华母亲血肉相依,在他们的意识与潜意识中,一刻也未曾忘记自己 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 已定居巴拿马几代,并且在政界取得显赫地位的华裔这样说道:“别 看我们完全不懂中文,我们的思想、举止都是非常中国式的。”美籍 华人、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教授也说:“我觉得中国传统的社会 制度、礼教观念、人生观,都对我们有极大的束缚的力量。”肺腑之 言,拳拳之心,都是中国文化强劲凝聚力的生动体现。 (二)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中国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所谓农业文化,并非说构成这种文化的物 态成分中没有其他产业的产品,而是说整个文化的物质基础的主导方 面和支配力量是在自然经济轨道上运行的农业。 中国古代文化的农业型物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独具—格的“实 用——经验理性”,如重农、尚农的社会共识,重实际而黜玄想的务 实精神,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包含循环与恒久意识的变易观念,等 等。 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农耕是财富的来源。《周易》说: “不耕获,未 富也。”( 《象·天妄》) 中国“礼”文化的创导者周公也说:“呜呼, 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周书·天逸》)认为统 治者要求得社会的安定,首先必须懂得农耕的重要和农人的艰辛。 战国中期的商鞅更把“尚农”作为富国强兵的基础。 他下令免三晋客民军役三世,使其安心农业生产;又让农人固定居住, 不得迁徙,以防脱离生产;还采取种种措施,令各类非农业人口转入 农事,以制止 “不作而食”,由此形成的 “重农抑商”政策,对后世 影响深远。 《吕氏春秋》则从理论上发挥了重农思想,认为“霸王有不先耕而成 霸王者,古今无有,此贤者不肖之所以殊也”( 《吕氏春秋·上农》) , 把发展农业看成是成就霸业的基础。 帝王们也深知农业繁荣是国固邦宁的根底所在,如汉文帝刘恒颁布重 农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 生不遂。”(

文档评论(0)

137****042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