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代医家对消渴的认识.pdf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浅谈历代医家对消渴的认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消渴;中医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其患病率逐年增加, 中医对糖尿病认识较早,成书于2000 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已对消 渴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有了详细的描述。其后历代医家的记载更是 浩如烟海,本文以年代为序,浅谈历代医家对消渴的认识。 本病在《内经》称“消瘅”,根据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的不同, 而有“消渴”、“鬲消”、“肺消”、“消中”等不同名称。《内经》对消 渴的记载,散见于约十四篇之中,对其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则及 预后等都分别做了论述。在病因方面,认为过食肥甘、情志失调、五 脏柔弱等因素,与消渴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如《素同·奇病论》谓: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气上 溢,转为消渴”。《灵枢·五变篇》谓:“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 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与热,热则消肌,故为消瘅”。 又谓:“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在病理方面,指出胃肠热结,耗 伤津液是消渴发病的主要机理。如《素问·阴阳别论》谓:“二阳结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谓之消。”书中对消渴的主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形瘦等已有明 确记载。《素问·气厥论》谓:“肺消者,饮一溲二”,“大肠移热于胃, 善食而瘦”。《灵枢·师传篇》谓:“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 在治疗方面,强调指出消渴病人要禁食膏粱厚味和芳草、石药等燥热 伤津之品。如《素问·腹中论》谓:“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膏粱、 芳草、石药”,并指出可用性味甘寒能生津止渴的兰草治疗。《素问·奇 病论》曰:“治之以美,除陈气也”。在预后方面,已有根据脉象判断 病情的记载。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谓:“清瘫……脉实大,病久 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内经》对消渴的认识,是后世消渴 理论发展的渊源,至今对消渴的研究,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西汉淳于意的诊籍中,有“肺清瘅”一案记载,是消渴病最早的 医案。案中不仅记载了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而且更以“形 弊”、“尸夺”形象地描述了消渴重症患者形体消瘦的典型症状(《史 记·扁鹊仓公创传》)。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以消渴作为 篇名,篇中对本病的阐述,有论有治,认为胃热肾虚是导致消渴主要 机理,并提出治法,首创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等治疗为剂,至今仍 为治疗消渴的有效方药,为临床医家所推崇。 后世在《内经》和《金匮》的基础上,对本病的病因、病理、临 床表现、并发症,特别是治疗,都有所补充和发展。 隋代巢元方根据消渴症候表现、兼证、预后的不同,在《诸病源 候论·消渴病诸候》中,将消渴归纳为消渴候、渴病候、渴后虚乏候、 渴利候、渴利后损候、渴利后发疮候、内消候、强中候等八种证候类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型。对本病的病因病理亦有补充,认为消渴发病原因主要是服五石散, 使下焦虚热,肾燥阴亏所致。巢氏还明确认识到消渴病易发痈疽和水 肿等并发症。并提出导引和散步是治疗消渴病的“良药”,主张饭前 “先行一百一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已初步认识到体育疗法 的重要意义。 唐代对消渴病的认识和治疗都有较大的发展。孙思邈于《千金 方·消渴》中,认为消渴乃嗜酒之人,“三觞之后,制不由己,饮橄 无度,……积年长夜,……逐使三热,五脏干燥”所致,对后世消渴 病机燥热说有一定的影响。孙氏认为消渴病,“小便多于所饮”的机 理是内热消谷,“食物消作小便”所致,这一认识,为消渴病的饮食 上制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孙氏不仅明确提出偶然性食控制疗法,而 且把饮食控制疗法放在治疗的首位,他说:“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 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在药物治 疗方面,收载治疗消渴方剂达52 首,其中以花粉、麦冬、地黄、黄 连等清热生津之品为多。王焘在《外台秘要·消渴消中门》中,最先 记载了消渴病尿甜的发现。引《古今录验方》说:“渴而饮水多,小 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消渴病也”。又引祠部李郎中说:“消渴 者……每发即小便至甜”。并有服药后“得小便咸若如常”的记载, 说明当时已将小便有无甜味,作为判断

文档评论(0)

qiuzhimin20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