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法集资犯罪若干问题研究.pdf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非法集资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近年来,非法集资案件高发,不仅涉案人员众多,涉案金额也不断刷新,引发不少集体上访 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在处理这类案件中,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如何界定单 位犯罪中责任主体的范围、如何妥善处理涉案财物、如何看待集资参与人的诉讼地位等问题, 往往成为区别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关键所在和实现案结事了的重要抓手。为了严格区分 经济纠纷与刑事犯罪,准确打击犯罪,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本文秉持最高人民法院 2016年11月发布的《关于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切实加强产权司法保护的意见》《关于 依法妥善处理历史形成的产权案件工作实施意见》精神,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认定问题 “刑法上的目的犯,是指以特定目的作为主观构成要件要素的犯罪。”然而,非法占有 目的具备与否正是集资诈骗罪与其他非法集资类犯罪相区分的关键要素。在集资诈骗犯罪案 件中,若行为人自己供述,或者出借人等相关证人证明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则案件 审理的阻碍较小,易于结案。但现实却并非如此,行为人往往否认其具有该目的。在这种情 况下,就需要由果溯因,通过对具体行为的分析,推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 的。为解决此问题,我国相关刑事法律规范对何为“非法占有目的”作出了具体规定。《关 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2010解释》)第4条第2款 规定了8项可以被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非法集资情形,除第1项属于行为时的 事实以外,之后的6项均属于行为后的事实,即以出现法定结果作为判断标准。“行为后 的事实的共同点在于:行为人没有将募集的资金用于可以回报(包括返还本息等)出资人的生 产经营过程则可以证明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此8项情形的规定对司法实践中 具体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确定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够防止司法擅 断,过于扩大打击面。但对行为人非法占有目的认定的争议并未因此消弭,由于对相关内容 的理解出现分歧,往往造成定罪量刑的尺度不一。 (一) “非法占有目的”之法律推定具体分析 第1项情形所规定的“明显不成比例”含混不清。集资后根本就没有用于生产经营活 动的, 在认定上自问题探讨110然不存在疑问, 问题是当有一部分集资款用于生产经营 时怎么处理?本条解释中所给的解决方式以 “明显不成比例”来认定,但何为 “明显”,“明 显”的标准是什么,需要达到何种程度方为“不成比例”,本解释并未予以明确,需要司法 机关具体案件具体分析,不利于实现司法公正。 在第3项中仅单纯规定了“携带集资款逃匿”,而没有具体规定逃匿所携带的资金数 额及原因,有“一刀切”“以偏概全”的嫌疑。比如在行为人逃匿时,可能仅仅携带了较少 量的资金, 大量的资金并没有被带走;再如行为人在因经营不善,将所剩无几的资金携带逃 匿的,也属于携带资金逃匿的情形,但这种情况下就不宜或很难认定行为人具有 “非法占有 的目的”。携带资金逃匿是司法审查的重要内容,但令人遗憾的是《2010解释》中并未予 以详细规定。至于行为人为何逃匿,不排除不同的原因所致。如有的行为人在行为上表现为 “携带资金逃匿”,但这种逃匿有可能是由于迫不得已的原因所造成的,不排除其本人并非 企图占有这些资金。“如果是为了躲避生产经营产生的债务或是投资人的围攻”而携资逃匿 的,恐怕就不能适用本项规定。 在第4项 “用于违法犯罪活动”的规定中,因行为人利用集资款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此 时集资款就转变为了犯罪款项,而犯罪赃款按照《刑法》第64条及有关司法解释之规定将 由国家予以没收, 故行为人应明知其将来不能还款。但本项“应当在行为人没有将非法募 集的资金用于可以回报出资人的生产经营过程的意义上进行理解与认定。”只要是为了回报 出资人,行为人即便将募集来的集资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 因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不 应被认定为集资诈骗罪,而应当以违法犯罪活动本身所构成之罪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等犯 罪进行处罚。 针对第5项的理解上,“是应当将‘逃避返还资金’理解为‘抽逃、转移资金、隐匿 财产’的推论,还是应当将‘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理解为‘逃避返还资金’的一种 情况”,理论上有不同的意见。有学者主张, 结合第6、7两项的规定及实践中的具体情 况,应以后者的理解为宜,并且“逃避返还资金”才是认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核心 要素,第5、6、7项中具体行为方式并不足以认定行为人的此种主观目的。本文对此观点 也是持赞成态度。分析第5、6、7项的规定来看,“逃避返还

文档评论(0)

qiuzhimin20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