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考备考的回顾与展望.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课程高考备考的回顾与展望 江门教研室中学数学科 李义仁 2007年是高考备考积极探索并取得成效的一年,2008年将是高考备考负载更多期待面临更多挑战的一年。 一、2007年高考备考回顾 ㈠备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2007年是新课程高考第一年,各项高考政策都是在备考过程中陆续出台的,教师普通反映备考教学的目标要求比较难把握。我们遇到的比较大的问题与困惑主要有: ⒈新课程《考试大纲》和广东省《考试大纲的说明》出来得比较迟。新课程高考考什么?不考什么?怎么考?这些基本问题由于得不到《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的权威解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备考教学的信心。 ⒉文、理分科和增加选做题所带来的教研工作量的大幅度提高。新课程将传统的数学科分为“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每类考卷又在传统试卷基础上增设选做题,由考生根据志愿和个人兴趣选考,学生选考范围的扩大自然地提高了整个学科的教研工作量。 同时,我还兼物理教研员,处理有关通知材料、组织命题与研讨。过去的一年,我的周末与节假日大多数是在办公室度过的。 ⒊部分学校高一、高二数学课时少导致学生基础不扎实。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内容总量和总体要求都比传统课程有明显提高,但《课程标准》与有关指导文件从毕业水平要求出发,建议每个模块用36学时,每个专题用18学时,相当于每周4课时。我市不少高中(包括一些规模较大层次较高的高中)严格执行这一教学安排建议,导致高一、高二教学赶进度,学生对所学知识处于了解和低水平理解的程度,客观上加大了高三备考的难度。 ㈡备考过程中提出的策略与要求 为了应对问题、释疑解惑、增强信心、提高实效,我们广泛联系,搜集材料,基于自身对新课程和高考的理解通过合情推理梳理出来的比较系统、有说服力和操作性的高考备考思路。主要有: ⒈及时分析、整理权威材料,形成教学指导意见后转发学校参考。包括: ⑴省公布《2007年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与数学密切相关的有两点:一是原始分计分,建议学校加强针对中层学生的教学;二是文、理分卷考试,建议学校数学科成立文、理备课组,既要主动合作,更要独立思考。 ⑵省公布《广东省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后,主动征求省教研室徐勇老师意见,向我市各中学提出了明确的选课建议,并具体提出了选修系列4的开课顺序。 ⑶参加省考试中心组织部分地市教研员召开的《广东省2007年普通高考数学考试说明》修订座谈会后,及时整理出《广东省2007年普通高考数学考试说明(征求意见稿座谈纪要)》,以电子邮件形式提供各市区和直属高中教学参考。 ⑷通过专家讲座等途径得到《考试大纲》(送审稿)后,及时与《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形成并提出如下教学指导意见:《课标》即《考纲》,《考纲》更重视《课标》中结论性要求、重视过程中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重视综合。 ⒉冷静思考、把握课改趋势,系统地提出备考的方向和目标要求。包括: ⑴坚定信心 坚定信心不是口号,它与其他教学指导意见一样需要以理服人,我与老师作了如下分析:高中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导下进行的,是国家主导的课程改革,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新课程高考要有利于新课程实验的推进,再由于2007年以原始分计分,高考设计应考虑让考生取得比较好的卷面成绩。因此,新课程高考成功是可预期的,关键是我们每所学校、每位教师如何追求自身的成功。 ⑵重视课标 新课程高考成功不仅表现为较好的卷面成绩,而且表现为高考内容体现新课程要求,因此,备考教学要有《课标》和《考纲》意识,依据《课标》和《考纲》选材和组织教学,不能盲目跟着市面上的复习资料走。建议教学要重点关注传统课程和新课程共有的内容和要求,这是教学和命题所熟悉的,分数安排容易控制的;坚决删除传统课程有而新课程没有的内容和要求;新课程新增内容以教材例习题要求为准,不拔高、不深挖;加强代数运算能力培养,控制几何证明难度。 ⑶合理定位 新课程备考要努力走出传统课程备考目标“先高后低”、“高不成低不就”的怪圈,要努力作出一个“合理定位、扎实推进”的整体安排。基于对近五年高考卷面平均分的分析和《2006年广东高考年报》中关于2006年高考试题“秉承学科传统,向新课标过渡”的认同,我建议各学校备课组以2006年广东卷为参照,第一阶段复习要在80-120分之间的基本问题上做扎实备考,不要触及压轴题,不要触及有竞赛味或有高等数学味的“新情景”题。 ⒊深入研究、遵循备考规律,将新课程理念迁移应用于备考教学。包括: ⑴系统性。将新课程模块呈现、螺旋上升的内容结构理念迁移应用于备考复习的内容选择,指导教师适当把握每节课复习内容的广度,增强复习内容的系统性,提高基础性内容在备考复习过程中呈现的频率。 ⑵明确性。将算法的思想与理念迁移应用于通性通法的讲解,指导教师根据解题

文档评论(0)

2225599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