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科学探究:摩擦力》 沪科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pdf

5.5《科学探究:摩擦力》 沪科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福州家教 ( )和厦门家教 ( )版本所有 《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 教学内容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上科司南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五  节《科学探究:摩擦力》。 设计理念 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 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现了新课程中让学生在体验知 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通过介绍磁悬 浮列车、气垫船等,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 “摩擦力”这样一个富有感性认识的现象,在学习了力的概念、重力与弹 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摩擦力,已经具备了如何分析力的一般方法。为了让学生能从较 深层次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和产生,并通过探究活动掌握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教学中 应注重知识梯度,适时指点学生。 教学手段 采用电脑多媒体、数码相机等辅助教学的手段,增加教学容量。利用学生自备与实 验室提供相结合的方式准备了教学过程中可能使用到的教具学具,较好的解决了实验资 源的筹备压力。 教学设计思路 结合本校实际,拟定了如下的教学思路: 第一、通过出示图片、播放视频短片等方式,再现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场景,并通过 现场小实验,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存在,从而引出 “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话题, 学生分小组讨论,提出各自的猜想与假设并进行交流。 第二、根据各小组桌面上已有的实验器材,结合选定的探究方向,引导学生制定实 验计划与设计实验。教师应往返于各小组间,参与讨论,适宜点拔,不过多干预,以体 现实验的多样性。 第三、根据既定方案进行实验,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福州家教 ( )和厦门家教 ( )版本所有 第四、各小组根据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尝试得出结论。教师提取一 些较有典型意义的数据,引导全体学生共同分析并总结相应规律。 第五、分析摩擦的利与弊,认识事物的多面性,掌握分析事物的科学方法。 第六、运用多媒体展示国内先进的磁悬浮列车,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第七、巩固教学成果,布置作业,完成本堂课的教学。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知道摩擦力的存在与产生;明确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知道增大与减小摩擦力的 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 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通 过对最新科技如磁悬浮列车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的关系;学会猜想与假设,认识 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出示如下小短片和小实验。 [设计说明:用二个小短片和一个小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亲切的场景中认识与感受 摩擦力。] 二、进行新课 福州家教 ( )和厦门家教 ( )版本所有 1.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把手压在桌面上,然后向前推手掌,感受摩擦力的产生及方向。引导学生分析并最 终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设计说明:本环节有利于突破摩擦力的方向及发生的条件。] 2、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提出问题 学生搓手体验:①二手掌心相对轻微用力,搓动双手。②二手掌心相对使劲用力, 搓动双手。③手背对手背使劲用力,搓动双手。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有如此体验:①用手按住桌面上滑动,体会手的感觉,向下 用力按着桌面再试一试,②让学生用手在衣服上蹭一蹭体会手的感觉;③脚在地上蹭一 蹭,体会脚的感觉……] 提出问题:从上述的体验中可猜想什么与滑动摩擦力有关? [设计说明:本环节教师应注意引导,防止学生扯得太远,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但 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应鼓励学生有更多的问题提出。] (2)猜想与假设。 多数情况下学生会提出以下的一些猜想与假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7****042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