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5 采蒲台的苇.docxVIP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5 采蒲台的苇.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采蒲台的苇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简要复述“妇女们用孩子作掩护保护干部”和“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宁死也不说出八路军的任何事情”这一故事。 2.静心阅读,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和体会“冀中名胜”以及“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等词句的含义。 3.了解白洋淀“人”和“苇”的关系,感受白洋淀人民宁死不屈,为保卫自己的家园与敌人作英勇顽强斗争的革命气概。 重点、难点: 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和体会“冀中名胜”以及“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等词句的含义,进一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内涵。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白洋淀人民的英雄气概。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引申象征的写作方法。 3.感受文章的具体事例,体会白洋淀人民奋勇抗敌的气概,宁死不屈的精神,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出示课题,思考:从题目看,课文应该写些什么内容? (出示图片)板书:苇 2.那么这篇课文写的是这些内容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 板书:人 3.小结:是的,课文表面上写的是苇,实际上是写苇区人民宁死不屈的抗敌精神。 板书:苇——人 二、教学设计 1.简介背景材料:孙犁和《采蒲台的苇》。 孙犁爷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小说清新、流畅,短篇小说《荷花淀》被人们广为称颂。 1947年春天,孙犁在冀中采访,他遥望着白洋淀漫开的芦苇,感到有一股巨大的力量蕴藏在其中。白洋淀,水道纵横交错,足有两三千条,就像迷宫一样。白洋淀地势低下,云雾很低,风声很急,淀水清得发黑,芦苇万顷,俯仰吐穗。它们生长得很快,狠狠往上钻,像一支支箭,直刺云霄。他想,这样大好的河山,怎容得敌人玷污?在这里,苇就像充满灵性的人,人则像是有思想感情的苇。孙犁搜集了不少在采蒲台发生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让孙犁感到白洋淀人民在战斗中越来越坚定了,越来越成熟了。于是,他挥笔写下了《采蒲台的苇》等一系列文章。[来源:Z+xx+k.Com]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清除语言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甲:采蒲台人民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抗击敌人对这片土地的侵犯,保持了苇的清白。 学生乙:采蒲台的老百姓就像芦苇一样,保护着八路军。 (2)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 ①妇女们用孩子作掩护保护干部。 ②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宁死也不说出八路军的任何事情。 3.精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学生分组讨论,概括段落大意。 全文共20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来源:学科网ZXXK] 第一部分(1—3自然段):感受人和苇的关系,明白“苇塘成为冀中的名胜”的真正原因。 第二部分(4—20自然段):采蒲台的人民为保卫家园是怎样和敌人斗智斗勇的。 (分为两层) 第一层(4—7自然段):妇女们用孩子作掩护保护干部。 第二层(8—20自然段):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宁死也不说出八路军的任何事情。 4.研读课文,感悟白洋淀精神。 A.学习课文。 (1)在孙犁眼中“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从文中找到这句话(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再读读这句话之后引出的故事,说说读了之后你有什么疑惑。 (2)作者明明认为“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可之后怎么没有写苇,写的却是人呢?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走进这个感人的故事。请大家默读课文第4—20自然段,说说故事中的采蒲台人是怎样的。你们可以用画有关句子,圈关键词语的方法来体会体会。 出示:这是一群 的采蒲台人。 ★机智勇敢 ★宁死不屈 ★团结一心 (3)小结:这真是一群勇敢机智、宁死不屈、团结一心的采蒲台人。(提出复述要求,用黑板上的词语说说这个故事。) B.联系故事,理解句意。 学习第1自然段,感受人与“苇”的亲密关系。 这个故事明明是在写人,可是孙犁却说“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这苇到底是指什么呢?让我们先去看看采蒲台的苇和苇塘。 (1)(出示图片苇)你能简单说说,你对白洋淀的印象吗? (2)在孙犁的眼里,白洋淀又是怎样的呢? (人和苇结合得是那么紧。) 你是从第1自然段中哪些句子体会到的?能抓关键词说说吗? (1)(人们依靠苇生活。) (2)(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3)想象一下,人们在苇里穿来穿去干什么? (4)朗读第1自然段。 学习第4、5自然段,明白“苇塘成为冀中的名胜”的真正原因。 然而,苇塘并不只是一道风景,关于苇塘,孙犁有他独到的见解。 出示: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理解句意。 (1)理解“名胜”。 (2)换句话说采蒲台成为冀中的名胜不只是因为苇好看。 (3)再读读这句话,你还听出了什么意思?(采蒲台的苇塘成为冀中的名胜不仅仅因为苇好看,还有别的原因。)

文档评论(0)

myl66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