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概论》期末复习提纲.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震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一、计算题 1.两道作业题 2.p41页三道思考题 二、知识点 第一章,导言 1.数据 全球每年发生500万次地震,人们可以感觉仅占1%,造成严重破坏的7级以上的大地震约有18次,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1~2次。全世界有6亿多人生活在强震带上,上个世纪约有200万人死于地震,预计二十一世纪将有约1500万人死于地震。 我国是个多地震国家,20世纪以来,我国发生了800多次6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约8次;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6次,其中在中国就有4次。 2.定义 地震学是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用数学、物理和地质知识研究地震机理和地震波传播的规律,以防御地震灾害,研究地壳和地球内部构造以及促使研究结果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得以应用。 地球科学→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平级)→固体地球物理学→地震学 3.基本概念 地震波:发生于震源并在地球表面和内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传播路径为地震射线。 震源、震中、极震区、震源深度、震中距、发震时间(北京时间,比格林威治时间早8小时)。 烈度:I。按一定的宏观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序的一种量度。按烈度值的大小排列成表,称为烈度表(12级)。将地面上等烈度的点联成线,称为等震线。 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用字母M表示。 震级和烈度都是衡量地震强度的一种量度。两者之间的关系复杂,有经验公式。 地震序列:地震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有成丛发生的倾向。这种成丛发生的地震称地震序列。按时间顺序和震级分布,地震序列分为:主震型和震群型。 4.分类 按成因分:1)构造地震90%;2)火山地震;3)陷落地震。 按震源深度分:1)浅源地震(大多数);2)中源地震;3)深源地震; 按震中距分:1)地方震100km;2)近震1000km;3)远震。 按震级分:1)弱震:M<3的地震。2)有感地震:3≤M≤4.5的地震。3)中强震:4.5<M<6的地震。4)强震:M≥6的地震。其中M≥8的地震又称为巨大地震。 5.历史 1920年甘肃大地震 1930年鹫峰、南京北极阁地震台 1966邢台大地震 1970国家地震局 第二章,波 1. 条件:震源和弹性介质 2. 波前和波射线描述 3. 地震波长大于数百千米,认为地球介质均匀连续。岩石大范围内均匀同性。通常完全弹性。 4.横波:S(secondary);速度慢;液体(外核)中不能通过;垂直分量强;低频 纵波:P(primary);先到达,地表附近泊松比1/4,速度√3倍;水平分量强;高频 波速随深度增加。 地震先上下颠,再左右摇。 5.体波:S(SH、SV)、P 面波:沿表面传播,垂直方向急剧衰减;振幅大;回音壁;周期越大,渗透深度越大; Rayleigh波:逆进的椭圆 Love波:水平,类似于SH;振幅大,水平剪切,破坏性强 自由震荡:球型(S震型)、环形(扭转型、T震型) 脉动 6. 一般波序:P波、S波、勒夫面波、瑞利面波、地震尾波 7. 度震中距(度)=【震中距(千米)*180】/(地球半径*π) 1度=110千米 第三章,地震波的传播 1.首波(侧面波):从低速向高速入射,入射角等于临界角sinI=v1/v2,临界震中距 2. Fermat原理:当一个震动由介质中一点传播到另一点时,它所经过的途径是使其传播时间为一稳定值。地震波传播路径为走时(travel-time)最小的路径(前提为高频波动,或高频近似) 3. 近震时,地震波入射至界面上时,会发生折射,反射和波形转换。P,SV(入射面内横波分量)波会产生转换波,SH(垂直入射面的横波分量)波不会。P波→反射P,折射P,反射转换SV,折射转换SV。 4. 远震时,考虑曲率,Snell定律 p为射线参数, 5.走时方程:到达时间和震中距的关系。直达波、反射波和首播的走时方程都不难推导。注意区分好H、h,看好字母对应的角等。要用到Snell定律。看有没有X>>h的近似条件。 6. 球对称介质,高速层(一段震相增加),低速层(出现阴影区),有阴影区推地球地核半径 8. S-P走时差计算震中距;pP-P和sS-S走时差计算震源深度。7.震相 (1)近震体波震相 (2)远震体波震相 第四章,地球内部结构 1.1522年,麦哲伦环球 2. 现代地震学观测表明地球内部大多数深度的介质一般比钢还硬,地壳下面并不软。 3. 1909年: 莫霍面(M界面,壳幔界面)的发现 (莫霍洛维奇) ,地壳与地幔的边界 4. 大洋和大陆地壳的区别 地震观测表明,大洋和大陆下面的地壳的厚度不同。大陆 35km;海洋 5-8km 5. 地幔的结构:上地幔(软流层,视为固体),过渡层,下地幔;软流层及以上为岩石层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