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题.pdf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题.pdf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题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当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 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 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 20 世纪中叶, 机器思维“ ”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1936 年, 英国数学家阿兰 ? 麦席森 ?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 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 1950 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 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 “图灵测试 ”。 “图灵测试 ”是指一台机 器如果能在 5 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 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 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 ?希尔勒教授用 “中文房间 ”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 “智 能 ”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 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 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 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 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 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 “中文房间 ”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 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 “智能 ”,就意味 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 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 ”的说法就 是无稽之谈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 “何为智能 ”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 派认为 “智能 ”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 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 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 “智能 ”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为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 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 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教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 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 “智能 ”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 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 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 “智能 ”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 “何为智能 ”这个核心 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2018 年 5 月,谷歌 Duplex 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 “图灵测试 ”。这个消息进一 步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 “隧道问题 ”:一 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 人这种进退维谷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做? 自动驾驶汽车依靠的是人工智能 “大脑 ”,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