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控制侵犯行为的途径与方法.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文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论文题目:论控制侵犯行为的途径与方法 学生姓名 专 业 工商管理 层 次 专升本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2011 年 9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论控制侵犯行为的途径与方法 摘要:当今国家在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公平公正 正义。而社会公平公正、正义,人类会减少侵犯行为的发生,和谐社会的建立可以避 免很多侵犯行为的产生,和谐社会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 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进入 21 世 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 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 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任务。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 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扩 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 种社会矛盾,为建立一个更加幸福 公正 和谐 节约和充满活力的社会,有效的协 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避免一些不公平公正因素的存在, 从而避免侵犯行为,人类共享和谐社会。 关键词:侵犯行为 原因 预防侵犯 1 侵犯行为的概述 人类社会从来不是太平的,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暴力与战争就从来没有一刻停 止过。在悲观主义者的眼睛里,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罪恶的世界,暴力与侵犯遍及 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经典哲学家认为,贫穷与愚昧是暴力与犯罪的根源。但即便 现在整个世界的文化教育日益普及,经济发展迅猛,暴力犯罪却没因此减少,反而在 某写大城市里,人们的安全感不是随城市变革上升,反而显著下降。毫无疑问,全人 类都需要社会心理学家在侵犯这一与人的生存、幸福息息相关的问题上做更多,更深 入的研究,侵犯:亦称侵犯行为,指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侵犯行为的定 义:侵犯是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他人的行为;侵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物,它包括 了造成的伤害的行为,破坏性的影响以及社会标定的过程。侵犯的定义绝大多数心理 学家在定义侵犯时基本赞同如下的描述: “侵犯, 是在违背他人意愿的情况下, 以伤 害他人的肉体或心灵为直接目标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2 侵犯行为的定义 2.1 攻击的错误定义 虽然,大家都懂得攻击是什么,但要精确的定义,意见又很难达成一致,学习理论 或行为专家达成一致的一个定义是: 攻击:是对他人的伤害行为。 优点:行为本身决定了自身是否具有攻击性。 不足:忽略了行为发出者本人的意图,行为发出者本人的意图或动机,对行为是否具 有侵犯性是至关重要的。 2.2 正确的侵犯定义 所谓侵犯行为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 2.3 侵犯行为的特点 2.3.1 侵犯行为是有意图的行为 这是首要特点,并对侵犯行为非常关键。如果一个人有意识、有目的的伤害他人, 那么这个人的行为就是侵犯行为,不论行为的结果是否造成了伤害,也就是说侵犯行 为是有动机指使的。 2.3.2 侵犯性行为是外显的行为 侵犯不是内在心理状态,而是外部表现出来的行为。发怒是一种侵犯的愿望,偏见 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他们对侵犯行为的发生起到动机的作用,但尚未构成事实, 也就是说,一个人内心有了意图,蓄意伤害他们,如果没有在行为上显示出来,这个 人的行为也不能算是侵犯。例:某人企图把另一人推进河里,尽管他心理很想,但没 有动手,没有构成事

文档评论(0)

xina17112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