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程考试标准.pdf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程编号 : 《教育学》课程考试标准 总学时:总学时: 54 学分: 3 一、课程性质与考试基本要求: 教育学是教师教育最基本的专业基础课,教育学期末考试属于目标参照考试。教育学考试标准的 制定是为了更有利于确保教育学教学大纲的实施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总目标,是要使学 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观,初步掌握教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系统地了解、掌握教育学的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为学生学习其它教师教育课程奠定基础,并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教 育学知识,分析基础教育教育教学问题与结合实际进行研究的能力。 二、考试方法: 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试卷满分为 100 分。 三、试题类型: 题型一般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样 题附后)。 四、课程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 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 ] 1、识记并理解“教育”的概念。 2 、理解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特别要理解这三个要素在当代的变化。 3 、比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教育的区别。 4 、识记 20 世纪五种主要教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理解他们的主要学术观点,并能结合实际进行 独到的评论。 5 、理解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6 、访问一些中小学教师,了解教育理论在日常教育生活和教育改革中的价值。 [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二)“教育”的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 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来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 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要素 (一)教育者 (二)学习者 (三)教育影响 三、教育的形态 (一)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二)工业社会的教育 (三)信息社会的教育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前教育学时期 二、教育学的创立 (一)教育学创立的主客观条件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主要标志 (三)主要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三、教育学的发展 (一)实验教育学 (二)文化教育学 (三)实用主义教育学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五)批判教育学 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一)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二)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三)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四)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五)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第四节 教育学的价值 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三、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二)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三)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四)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五)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第二章 教育功能 [ 本章重点及考核要求 ] 1. 记住教育功能的含义 , 识别不同的教育功

文档评论(0)

kxg20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