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中药(一)--ztc.ppt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内 容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中药分类及常用中药 概 述 中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 中药: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为中药。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由于中药的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的,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的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所以人们把它称为“中药”。 概 述 中药的种类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中药以植物药材占大多数,使用也最普遍,所以自古以来人们习惯把中药叫“本草”。(本草,即以草类药物治病为本。) 草药:习惯上指在中药书上没有记述的药用植物,多为民间及草药医所掌握使用的地方性很强的药物。近年来,不少草药已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扩大了中药的品种,因此,统称为“中草药”。 概 述 我国地域辽阔,药物资源十分丰富。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 《新修本草》(唐·苏敬等著)是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载药850余种。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首,药物图1000多幅,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明代以前的药物学成就。 1977年江苏新医学院主编的《中药大辞典》载药5767味(其中植物药4773、动物药740、矿物药62、其他172)。 概 述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1、以产地命名:如阿胶、川黄连、怀山药。 2、以生产特性命名:如夏枯草、忍冬藤。 3、以形态、颜色、气味命名:如钩藤、红花、麝香。 4、以功效命名:如防风。 5、以入药部位命名:如苏梗、葛根、桃仁、桑叶。 6、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如何首乌、杜仲。 7、以进口和译音命名:如苏合香、番泻叶。 (一)产地 产地与中药质量密切相关。 这是由于各地的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肥料等自然条件不同所致,特别是土壤成份的差异对中药质量的影响尤为突出,故逐渐形成了使用“道地药材”的用药原则。 道地药材——是指产地历史悠久、品种优良、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一些药物,如吉林的人参,辽宁的细辛,云南的三七 。 (二)采集 1、植物药 (1) 全草:在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 (2) 叶类:在花蕾将放或盛开时采收。 (3) 花及花粉:在含苞未放时采摘花蕾。 (4) 果实及种子:在成熟时采摘。 (5) 根及根茎:在初春或秋末采收。 (6) 树皮及根皮:在春夏之间采剥。 (二)采集 2、动物药 (1) 夏秋季捕捉:石决明、牡蛎、蛤壳、瓦楞子等。 (2) 秋季采集:桑螵蛸、露蜂房。 (3) 夏末秋初:蝎子、土鳖虫、蟋蟀、斑蝥等。 3、矿物药 全年皆可采挖。 1、晒干法:主要适用于肉质类药材。 2、阴干法:主要适用于芳香性花类、叶类及草类药材。 3、烘干法:主要适用于阴雨天急需干燥或一些特殊要求的药材。 4、石灰干燥法:主要适用于易变质的药材。 5、远红外线干燥及微波干燥技术的优点:干燥速度快,脱水率高,加热均匀且能杀灭微生物。 (四)贮存 贮存不当,就会发生虫蛀、霉烂、变色、走油等现象,导致药材变质。 通常采用的贮存方法有:干燥、低温、避光、密闭保存及化学药物薰杀。 二、中药的炮制 (一)炮制的目的 1、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 2、增强药效 3、改变药物性能 4、利于贮存 5、便于服用 (二)炮制方法 1、修治法:主要包括纯净、粉碎和切制三道工序。 2、水制法:用水或其它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 3、火制法:用火对药物进行加热处理的一种方法。 4、水火共制法:本法既要用水,又要用火。 5、其他制法:主要有制霜、发酵、发芽、药拌等。 三、中药性能 (一)四气 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凡能治疗温热性疾病的药物,多属凉性或寒性。 凡能治疗寒凉性疾病的药物,多属热性或温性。 寒、热之性不甚明显,谓之平性药。 (五)中药毒性 1、毒性分级 (1) 大毒——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要脏器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大毒”。如草乌、川乌、马钱子等。 (2) 有毒——当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归为“有毒”。如附子、商陆、牵牛子等。 (3) 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造成死亡者,归为“小毒”。如吴茱萸、细辛、苦杏仁等。 (五)中药毒性 2、中毒原因 (1) 剂量过大 (2) 服用太久 (3) 炮制不当 (4) 配伍失误 (5) 制剂不妥 (6) 外用失控 (7) 误食误用 (五)中药毒性 3、预防措施 (1) 应掌握有毒中药的品种及其使用的特殊要求。 (2) 根据病人体质强

文档评论(0)

淡然一笑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