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课程PPI4教学提纲.ppt

  1. 1、本文档共7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 课程;第一节 课程的概述;在西方,课程一词curriculum最早出现在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年)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而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椐此有了西方最最常用的课程定义:课程是指“学习的进程”,又称学程。《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中指出:课程可包含广义与狭义两个概念,即:狭义的课程是只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广义的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课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从现代课程的发展来看,广义的课程概念更能体现现代学校课程的特征与本质。;探索课程内涵的三个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介绍;斯宾塞;;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生理 学科 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谋生从业,逻辑学、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社会科学等等。 目的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生理学、教育学。 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历史、社会学、生物学与心理学。 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情感的各种活动—油画、雕塑、音乐、诗歌等。;杜 威;;教育思想:;;泰勒(1902-1994);;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介绍;泰勒关于选择学习经验的5条原则;课程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教育时期,直到1918年,美国教育学家博比特(F.Bobbitt)出版了《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美国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泰勒(Ralph Tyler)原理的问世和成熟,被普遍认为是课程论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泰勒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在古代中国,学校课程:“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孔子:诗、书、礼、乐、易、春秋,即后来所说的六经, 到封建社会:四书五经 ;; 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冲击下,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发展,给学校课程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新的精神,开设了一些全新的课程,如自然、物理、历史、地理等, 学科门类不断分化、增多,逐步形成了近代资产阶级的学校课程体系。 ;;英国哲学家、社会学??、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应当为成人的生活做好准备,并据此设置相应课程。 杜威认为应当从儿童的生活、需要出发来设置课程,提出了以经验为本的课程观, 主张通过学生自主性活动来展开和完成课程。;;课程确定的是教学过程中“教什么”的问题。 教学确定“怎样教”的问题。 美国学者塞勒的三个隐喻,形象而简洁地表达了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隐喻一: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施工; 隐喻二:课程是一场球赛方案,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 隐喻三: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四、课程理论流派;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存在主义课程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后现代课程标准“4R” (美:多尔);;第二节 课程组织;一、课程目标;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二、课程内容——课程的构成;三、课程的类型;;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生活课程、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杜威是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儿童中心”、“做中学”分科课程;相对于学科课程而言,活动课程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重视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第二,强调教材的心理组织,有利于学生在与文化,与科学知识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人格的不断发展;;;;;(二)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三)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四、课程实施(略);;主要的课程评价观;;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一)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二)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三)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四)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五)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从总体上审视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主要有四个方面: ①重心转移:由“应该给予学生什么”和“教师教了什么”转向更关注“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二、影响课程变革的因素;;;三、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2、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3、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4、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四、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补充:外国课程体系介绍;永恒主义与法国课程;全民教育体系中的课程多元化—美国

文档评论(0)

yuzongjuan780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