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前儿童游戏 著名学者于光远曾说过:“玩是人生的根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学前儿童游戏》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与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及各领域教育联系紧密。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幼儿园游戏的分类、发展、价值,理解和掌握各类游戏的组织与指导。本门课既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能力,又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游戏的基本理论,幼儿游戏的分类与发展;了解幼儿园游戏 的环境与条件的创设;理解与掌握幼儿园游戏的分类指导。 能力目标 独立思考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指导游戏的实践能力。 素质目标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 第一章 幼 儿 园 游戏 的 基 本 理 论 第一章 幼儿游戏的基本理论 一、游戏的概念 在我国,“游戏”一词与 “嬉戏”、“玩耍”极为相似 (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中 ).在英文中,游戏一词有 “play”和“game”主要切近play,因为game主要指有规则的游戏。 儿童游戏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历史一样古老悠久,但游戏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大约开始于19世纪中期以后。 德国的福绿贝尔(F·Frubel,1782- 1852)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并尝试 创建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他将游戏的本质归结为生物性。 德国思想家席勒(F·Schiller)和英国心理学家斯宾赛(H·Spencer)提出了剩余精力说。将游戏看作是剩余精力的发泄和运用,儿童可以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 (1)儿童体内存有大量的精力和能量,又没有其他途径来发放这些能量,只有把游戏当成发泄能量的一种方式,儿童可以在游戏中消耗体内多余的能量。 (2)剩余精力越多,游戏就愈多。 (3)低等动物的精力基本上都用于维持它们的生命了,剩余的精力较少,所以相对于高级动物来说,低级动物没有游戏或少有游戏。 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生物学家谷鲁司提出能力练习说,也叫生活预备说。 在20世纪初期,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拜敦尔克提出游戏成熟说,认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主动的欲望的表现.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提出游戏复演论,认为游戏是个体呈现祖先的动作,习惯和活动,是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进化的各个阶段。 (1)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以不同的形式复演人类祖先的活动,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进化的各个发展阶段。 (2)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人类祖先在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活动,如追赶动物、制造工具、采集果实等,与儿童的一些游戏形式有相似之处。 (3)认为人类的文化经验可以遗传,游戏中的所有态度和动作都是遗传下来的,如儿童爬树,是重复类人猿在树上的活动;儿童玩搭房子,则是重复原始人盖房子的活动等。 维果茨基,埃里康宁(前苏联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社会性活动 . 反映人们的生活,其内容是社会性的,主题也来自儿童的生活。儿童在游戏中了解和掌握基本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则提出“游戏发泄论”、“游戏补偿论”。认为人的欲望常爱压抑不能随意表现,游戏则可促使儿童发泄他的内在的抑郁和坏的情感,从而摆脱和消除它。 (1)儿童对游戏的喜欢也有潜意识的成分,游戏是补尝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事件的手段 (2)游戏是一种保护性的心理机制。儿童在游戏中可以摆脱现实的强制和约束,尝试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危险冲动,缓和内心的紧张,发展自我的力量以适应现实的环境。 ( (3)埃里克森(E.H.Erikson) 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 人物, 他则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 的一种健康 的发泄方式,在 戏中儿童既可以重复快乐, 也可以抚平创伤。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表现为主体完全不考虑事物的客观特性,只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愿望与需要去改变现实这就是游戏。皮亚杰认为儿童需要游戏,游戏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与外部世界的冲突,游戏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同化作用在想象中改变现实,获得情感方面的满足。 杜威认为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他提出在幼儿阶段“生活即是游戏,游戏即生活。 我国《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第2卷P218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 特点:①趣味性 ②具体性 ③虚幻性 ④自由自愿性 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