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法律与政策瓶颈问题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产学研合作法律与政策瓶颈问题分析   摘要:分析现有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及政策在促进产学研合作方面遇到的瓶颈,并提出解决思路,以支持产学研合作的规范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法律;政策;瓶颈   1810年,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洪堡创办了柏林洪堡)大学,第一次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办学原则,这一原则后来逐渐成为西方高校办学的普遍指导原则。20世纪初,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的发展,要求美国政府通过对科研工作的协调和资助,促进并形成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科研体系。这一时期研究的主要方向是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为了保持其世界经济和军事强国的地位,开始强化政府对科技工作的管理,加强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使美国的产学研相结合得以全面展开。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增加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建立健全促进产学研联合机构和促进科技、教育、生产的紧密结合。这期间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在大学附近创办工业园,形成了一批以重点大学为核心的科学园。在科学园里,科技合作和交流活动十分活跃,大学的基础研究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被引进工业实验室,促进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有机结合,从而大大缩短了科研到生产的周期。我国的产学研相结合从形式上看起步较早,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科技、教育体制的支持,没有市场经济这个基础,使得早在世纪50年代就提出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长期未落到实处。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水平的提高,加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产学研合作才有了实质性的发展。尽管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时间较短,但同样也经历了学研结合,产研结合直至官、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1 产学研合作法律和政策简述   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产学研合作政策的制定和立法,制定了很多相关政策和法律,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促进产学研合作的立法框架和政策体系已经形成。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历届政府也已经意识到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各级领导人在许多场合都在呼吁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在政策和立法方面,已经做了一定的尝试和探索。据课题组统计,我国在国家层面上涉及产学研的法律和政策已达46项,一些地方也出台了地方性的有关产学研方面的法律和政策。应该说,国内在产学研立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上述这些法律法规涉及范围不可谓不广,一些法律法规也有相当针对性,在推动产学研合作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如于1985年3月13日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96年5月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1999年8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999年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还有近年来推出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若干规定》、《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试行办法》等。这些已公布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其内容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产学研,如果把它们拼凑在一起,已经覆盖到产学研合作的主要领域,但由于它们零散地分布在各项条款中,有些名称不是特指产学研,故未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   面对产学研合作对我国科技能力乃至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性,以及国内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实际,现有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和法律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瓶颈和制约,亟需对之进行分析,并提供解决思路,以支持产学研合作的规范和可持续发展。   2 现有的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在促进产学研合作方面遇到的难点   我国在立法方面尚没有针对产学研方面的专门立法,已有的法律条款多分散在有关的技术创新立法之中,尽管我国技术创新立法已形成一定的体系,但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先,技术创新立法不系统,没有专门的技术创新法。同时,与技术创新有关的一些亟待法律调整的领域还无法可依,例如风险投资、基础研究、科技投入等方面。其次,现有科技法律可操作性不强,不便于实施和检查监督。   我国的科技立法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化,显得模糊不清和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应有的法律约束力。再次,执法队伍素质不高,执法力度不够。目前,我国的许多司法和执法人员对与技术创新相关的科技知识知之甚少,缺乏专门的科技法律人才。   法律之间缺乏衔接,系统性不强。一是科技法律体系不完善。《科学技术进步法》第六十一条要求制定实施办法,可至今没有出台配套的实施细则;《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也没有配套的实施细则;至今在国务院的科技立法中没有“条例”。《科学技术进步法》作为科技法律的“母法”,应该是其他科技法律、法规、规章和地方法规、规章的立法依据,但事实上没有起到这个作用。二是其它法律和科技法律不配套。由于科技法律

文档评论(0)

5599977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