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氨 硫酸 硝酸1.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10 第四节 氨 硫酸 硝酸(一)氨 课题:第四章 第四节 氨 硫酸 硝酸(一)氨 授课班级 高一( )班 课 时 1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1、通过观察与实验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认识氨气、铵盐的化学性质,学会氨气的实验室制取、收集、检验的方法。 2、知道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3、认识氨在生产中的应用 过程 与 方法 通过对氮及其化合物的归纳与比较,培养学生归纳整合的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通过氮肥能提高粮食产量解决饥饿问题,让学生感悟化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 2、通过对氮的循环的学习树立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意识。 重 点 氨的化学性质和制取 难 点 氨气的还原性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 教学建议 [引言]我们知道,“氮是生命元素”,氮是蛋白质的重要成份,动植物生长需要吸收含氮的养料,一般植物不能直接摄取空气中的游离态氮,只能吸收两种形式的化合态氮,一种是氨和铵盐,一种是硝酸盐。但我们自然界中氮主要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呢? [投影] [讲]我们知道,自然界中氮主要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但植物只能吸收化合态的氮,因此,我们要想办法将游离态的氮转化成化合态的氮,这种的方法叫氮的固定。 [投影] 氮的固定:将游离的氮(N2)转变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 [讲]合成氨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德国化学家哈伯因为合成氨巨大贡献,获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直至今天,化学工业上仍旧采用氢气和氮气直接合成氨 [板书]合成氨工业:N2 +3H2 高温高压催化剂 2NH3 高温高压 催化剂 [讲]合成氨工业解决了地球上因粮食不足而导致饥饿和死亡问题,这是化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与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但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当年哈伯并没有将NH3 为人类造福,而是被德国纳粹所利用,制造了危害性非常大的毒气弹。那么,NH3究竟有哪些性质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NH3和铵盐的一些知识。 [板书]第四章 第一节 氨 硫酸 硝酸 一、氨 (一) 氨的物理性质 [讲]新闻阅读:据中国新闻网报道:2004年4月20日上午10时,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事件,整个厂区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厂区内寒气逼人。市消防中心接到报案后立即制定方案,出动上百名消防队员,十余量消防车…… [思考与交流] 1、为什么在氨气泄漏时工厂里会寒气逼人? 2、如何吸收弥漫在空气中的大量氨气? 3、被围困在污染区的群众怎样做才能保证不吸入氨气? [讲]由这段新闻,我们可以推测氨气有什么物理性质呢? [板书] 1、无色 , 有特殊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2、氨水密度比水小 3、极易液化,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热 4、极易溶于水 [讲]NH3有刺激性气味,对人有刺激性作用,因此NH3有毒。密度比空气小,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NH3。因为氨气易液化,所以氨气常用作致冷剂。氨气极易溶于水,1体积水能吸收700体积氨气。因此可以设计喷泉实验。 [实验探究]喷泉实验 [讲]喷泉是一种宏观的液体喷涌现象,既有天然的,也有人为的,现在以NH3的喷泉实验为例,说明喷泉实验的相关问题。 演示实验,可让学生动手参与 [投影]喷泉实验 (1) 实验操作:如图所示,由于NH3极易溶于水,先打开止水夹,挤压胶状滴管,少量的H2O既可溶解大量的NH3(1:700),使烧瓶内气体的压强迅速减小。外界大气压,将烧杯中的H2O压入上面的烧瓶,形成美丽的喷泉。 [讲]计算表明,当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17时,该气体既能形成喷泉实验,故NH3、HCl、HBr、HI、SO2等气体均能溶于水产生喷泉现象。 [问]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操作描述一下实验现象? 形成红色喷泉 [问]为什么原来的无色的酚酞溶液进入烧瓶后就会变红呢? 这说明NH3溶于水后还与水发生反应,得到的溶液显碱性,酚酞遇碱显红色 [投影](2) 实验原理:两个容器通过连接管组成连通器,装有液体的容器压强远大于另一个容器的压强(即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就会产生喷泉 [思考与交流] (1)氨为什么会形成喷泉? 氨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外形成较大的压差; (2)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什么? a.烧瓶干燥;b.装置的气密性好;c.收集的气体纯度尽可能高。 [讲]CO2、H2S、NO2、Cl2等在H2O中溶解度不大的气体不能形成喷泉,但若将H2O改成NaOH溶液呢能否出现喷泉实验呢?这些气体在碱性溶液中的溶解度显著增大,从而形成喷泉。此外,若改变喷泉实验装置,也可使某些本来不能形成喷泉的气体形成喷泉实验。因此,要以形成喷泉的条件来认识形成喷泉的本质,具体的设计方案同学们现在可以思考,我们可以在探究性实验课上亲自操作去验证我们的设计。 [投影]例1、用充

文档评论(0)

xxxqq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