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三年级语文上册26《灰雀》名师教案.docxVIP

部编版(统编)三年级语文上册26《灰雀》名师教案.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1 / NUMPAGES3 26《灰雀》名师教案 一、文本教学解读 《灰雀》这篇课文围绕灰雀讲述了列宁在寻找不见了的灰雀时与男孩进行交谈,在对话的过程中使男孩认识到错误并放回灰雀的故事。故事体现了列宁对男孩的尊重与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其中大量的对话描写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在列宁的语言描写中,突出体现了列宁善于观察男孩的言语、行动,看破却不说破,与小男孩说话时采用自言自语和笑间灰雀的方式,既不伤害其自尊心,又巧妙地使男孩认识到错误,体现了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 本文的重点内容是列宁寻找灰雀时,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1.识字写字。 本课共有10个认读字,13个生字。认读字中“惹、渣、者、诚”是翘舌音,“宁、胸、仰、诚”是后鼻音,要读到位。识字时可结合身体部位学习“胸、脯”,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学习“宁、惹、渣、诚”,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学习“仰、惜”,用熟字去偏旁的方法学习“者”等要求会写的字可采用归类识字的方法,“粉、粒、冻、惜、诚”都是左窄右宽的形声字,“郊”则是左宽右窄的形声字,重点关注部件比例的大小,指导临写。 “雀、男、肯”都是上下结构的会意字。“雀”字从小,从佳。“住”指“尖头”,“小”指尺寸短。 “小”与“住”联合起来表示“身材短小的鸟”,书写时应关注“丿”的变化。 “男”表示用力在田间耕作,而田间的主要劳动力一般都是男子。 “肯”字从止,从肉。“止”意为“停止”“不动弹”。“肉”指“肉身”“身体”。“止”与“肉”联合起来表示“身体从挣扎转为不动弹”。本义是身体不挣扎,引申义则是内心默认。 “或”也是会意字,“口”表示人口,“一”表是疆界,“戈”表示用武器守卫城池,书写时要关注 “口”与提的位置。 2.朗读课文。 (1)在认读生字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好长句的停顿。如“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要求学生读出句子的意思(谁想告诉谁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断句“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 (2)关注标点,读好人物的对话,揣摩标点“……”“!”“?”的不同语气。读“没……我没看见”,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吞吞吐吐。“一定会飞回来的!”要读出小男孩的坚定。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列宁的三个问句:“孩子,你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体会寻找灰雀时的疑问语气;“会飞回来?”感受列宁听了男孩的话后的半信半疑;“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感受列宁对灰雀(实则对男孩)说话时看似无意的宽容。 (3)落实课后习题,练习分角色朗读。本课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推进事件的发展,展现人物的内心,教学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走进人物内心,进行有感情朗读。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感知对话描写的特点,学习运用对话的方式写一件简单的事。 3.积累表达。 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列宁和小男孩对话时他们可能在想什么呢?他们听到对方的话又会想些什么呢?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思考默读课文,启发学生联想,揣摩人物内心,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感受男孩的诚实。 此外,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一天”“第二天”)展现了列宁与小男孩的两次见面和谈话的场景,两次场景因灰雀的消失与重现变得截然不同。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呢?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为文章补白,以“小男孩回到家,看着笼子中的灰雀, 地说……”为开头写一写小男孩的话,体会小男孩知错改错过程中的内心感受,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又将文章对话描写的方法进行迁移,培养表达能力。 4.拓展延伸。 关注课后习题,边读课文边思考:从哪儿看出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引导学生在立足文本提取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对灰雀(或其他动物)真正的喜爱应该怎样做,渗透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目标: 1.会认“宁、胸”等10个认读字,会写“雀、郊”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灰雀、郊外、胸脯、面包渣、谷粒、可惜、或者、诚实、自言自语、欢蹦乱跳”等词语。 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抓住“自言自语”“肯定地说”“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等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的对话,体会列宁和小男孩说话时分别在想什么。 3.分角色朗读课文第2-10自然段,关注标点和人物的动作、神态,读出对话的语气。 4.体会列宁的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的教育。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第一、第二板块;第2课时:第三、第四板块)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一、识记生字。 1.揭示课题“灰雀”,学写“雀”。 出示“雀”的甲骨,了解“雀”字的结构及意思。教师范写,提醒书写时要关注“丿”的变化,学生书空。 学生对课

文档评论(0)

若水老师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