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课前问题及解答1.ppt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青岛版四年级上册) 济南市章丘汇泉小学 宋军 学习背景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极其抽象的运算模型的建构课。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仅停留于对算式形式上的观察和算法上的记忆,但对其算理并没有真正的思考和领悟,导致在应用中频频出现错误,甚至影响到后期初、高中的应用。 问题与思考: 1.如何借助形象的支撑建构乘法分配律这一抽象的模型? 2.如何突破乘法分配律的算理? 前言:各个版本的教材,均采用解决问题的情境引入,侧重的是一种情景两种算法,还是摆脱不了抽象给孩子们带来的困扰。基于此,我们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了贯穿始终的“抓豆子”活动,通过两大环节进行建模。 青岛版 人教版 北师大版 1.如何借助形象的支撑建构乘法分配律模型? (1)“抓豆子”活动中感觉模型 通过让孩子表演两种不同形式的“抓豆子”活动,得出几组等式。例如:(10+30)×3=10×3+30×3。从而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其中规律的存在,在潜意识中初建模型。 当学生通过“抓豆子”活动,得出诸多等式,已经感觉到规律的存在之后,教师利用“同位抓”、“想象着抓”和“看算式想抓法”这三个层次的推进,把学生潜意识中的模型调取出来,促使其清晰化、灵活化,直至提升、抽象出真正的乘法分配律的模型。 (2)想象、验证形成模型 操作想象与有序思考相结合,遵循“算法先行、理到法随”的原则,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1)充分利用抓豆子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数抓豆子的次数,实际上是与乘法的意义相对接,渗透几个几的数法,为算理教学打好铺垫。并且在接下来的抓豆子活动中,不断的强化这种数法,直至到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能顺利的用“几个几等于几个几加几个几”对等式进行语言表述,从而悄无声息的突破乘法分配律的算理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如何突破乘法分配律的算理? (2)通过几组模仿练习,充分利用动作表征,让两种“抓豆子”的方法深入人心,在学生脑海中逐渐形成乘法分配律的算式结构。无形中将“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的算法”分解成“两人同时抓相同的次数”、和“每个人分别抓相同的次数”再求和的动作模型,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几个几加上几个几等于几个几”的算理。

文档评论(0)

iri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