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学科建设面临地机遇与挑战.pdf

中医外科学学科建设面临地机遇与挑战.pdf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传统 [摘要] 中医外 科学 是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其漫长的探索、 总结 过程中,对 人民的生命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 现代 医学的 发展 ,传统的中医外科学正面临着 严峻的挑战,并日益显出其不足。本文 分析 了 目前 中医外科学学科建设存在的 问题 和 面临的机遇,指出中医外科学应发挥自身优势,开创学科建设新局面。 [关键词] 中医外科学 ; 医学史 ; 医学 , 中国传统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药 理论 为指导, 研究 以人体体表症状为主的外科疾病证治 规律 及 预防保健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外科学 历史 悠久, 内容 丰富,经过长期临证经验的总结, 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充实和完善,已逐步形成具有独立性和明显特点的学科,成为中医学的重 要组成部分。 1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与贡献 中医外科学的起源要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在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外科病名的记载, 如疾自、疾耳、疾齿、 疾舌、疾足、 疥、 等。我国医事分科最早始于周代, 在《周礼 #12539; 天官》中就有疡医的记载,主治肿疡、溃疡、金疡和折疡。金疡是指被刀、釜、剑、矢等利 物所伤,折疡是指击扑、坠跌等所致的损伤。唐宋 时代 ,外科范围主要是疮疡及骨伤,包 括肿疡、溃疡、皮肤病、骨折、创伤等。元代医事则分为 13 科,将外科称金疮肿科,包括金 镞与疮疡。至明清时期,医事分科更细,骨伤、耳鼻咽喉、眼科等疾病一般开设专科分治。 这一时期,外科统称为疮疡科,其范围以疮疡、皮肤和肛肠疾病为主体,但在当时的许多外 科专著中所论述的病种却大大超出这一范围。 如明代陈实功所著的 《外科正宗》,内容丰富, 条理清晰, 体现了明以前外科学的主要成就, 被后世医家评价为 “列证最详, 论治最精” ,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 影响 很大。 陈实功在临证 中重视调理脾胃,指出: “盖脾胃盛则多食而易饥,其人多肥,气血亦壮;脾胃弱,则少食而 难化, 其人多瘦, 气血亦衰。 故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 ”主张 应用 外治法和手术 治疗 疾 病,外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 方法 14 种。清代王维德的《外科全生 集》提出“阴虚阳实”论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指 出:“红肿乃阳实之证,气血热而毒沸;白疽乃阴虚之证,气血寒而凝。 ”对阴疽的治疗,提 出“阳和通腠,温补气血”的法则,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 ,反对滥用刀针。创立了 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犀黄丸和小金丹等名方,至今仍广为运用,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做出 了贡献。另外,清 #12539; 高锦庭《疡科心得集》提出“外疡实从内出论” ,指出: “夫外疡 之发,不外乎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气血、标本,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 ”并将温病学 说引入外科病证治, 用三焦辨证揭示外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规律, 指出: “疡科之症,在上部 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湿性下趋故也;在中部 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 ”在治疗上善于运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 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活跃,名医名著很多,形成了不同的学 术流派,中医外科学的发展日趋成熟。 新中国成立以后, 随着中医事业的发展, 中医外科学也进入了一个新

文档评论(0)

lh2468l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