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课标要求]
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
战争的
自主·学习区
一、德国闪击波兰
1.战争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军以“闪电战”突袭波
兰,1939年9月3日,_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
界大战全面爆发。
2.波兰亡国:英、法联军宜而不战,波兰孤军奋战,不到
个月的时间,波兰灭亡
3.德国在波兰的统治
德军在波兰建立了许多集中营,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是
奥斯威辛集中营
学习思考]
1.提示英法对德宜而不战,坐视波兰灭亡的原因
英法企图以妥协退让避免战争的爆发,保住自己
的既得利益;同时企图祸水东引,使共产主义和
法西斯两败俱伤。
[知识链接
“对犹太人的最终解决”
点拔纳粹德国1941年制定的迫害、灭绝犹太
民族的政策。纳粹“最终解决”犹太民族的方
式极其残酷,导致600余万人死亡,是人类历
史上一次空前浩劫,是纳粹制造的主要暴行
二、苏联建立“东方战线”
1.背景
(1)英、法、苏意识到德国的威胁,开始采取联合行动,但三
国的谈判破裂
(2)1939年8月23日,苏联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2.“东方战线”的建立
(1)表现:苏联通过各种方式把波兰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
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苏芬边界
的一部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北布科维纳并入苏联
(2)结果:苏联把西部边界向西推移了150~400公里,从而建
立了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东方战线”
[学习思考]
2.提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苏联摆脱了两面作
战的危险境地,并沉重打击了英法两国祸水东引的
阴谋,为做好战争准备赢得了短暂的时间。但条约
也使德国避免了两线作战,为它发动战争创造了条
件;此外,苏德秘密签订议定书,划分苏德两国的
势力范围,则表现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
三、德国闪击北欧、西欧
背景:当德军进攻波兰时,英法联军在西线拥有绝对优势,
但是英法联军坐失良机,眼睁睁地看着波兰灭亡而无动于衷
2.德国闪击北欧:1940年4月,德军入侵北欧,迅速占领丹麦
和挪威
德国闪击西欧
(1)1940年5月,德军在西线发动攻势,卢森堡、荷兰、比利
时投降。
(2)敦刻尔克大撒退:1940年5月,英国海军实施“发电机
计划”,从敦刻尔克撤走34万军队,保存了有生力量。
(3)法国投降:1940年6月,法国宣布投降,卖国的贝当在
南部组织维希政府,爱国的戴高乐将军在英国伦敦建立流
亡政府,树起了“自由法国”的旗帜
[图片解读]
敦刻尔克大撤退
导读1940年5月德军闪击西欧,将英法联军40万人围困
在敦刻尔克。英国实施发电机计划”,8天抢运约34万人
到英国,这就是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它保存了联军
的有生力量,为后来的反攻准备了骨干力量
四、不列颠之战
1.背景:张伯伦政府垮台,丘吉尔组建新政府,对德国采取
强硬政策,表示将抵抗法西斯德国的侵略
2.战况:1940年7月10日,德国空军执行“海狮计划”,对
英国开始大规模空袭,不列颠之战开始。英国军民进行了顽
强的抵抗,重创德国空军
3.地位:不列颠之战是二战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空战。
4.结果:英国最终取得空战的胜利,迫使希特勒放弃了登陆
入侵的计划。
互动·探究区
合作探究重点互动撞击思维
探究主题一德国闪击波兰大战的爆发
情境材料
波兰骑兵
德国装甲部队
探究思考
(1)波兰在德国的进攻下迅速亡国,主要因素有哪些?
(2)怎样理解波兰与德国在军事技术与军事战略上的“代差”?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