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歌原文、翻译及赏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①萧萧:寒风之声。 ②胡地:古代胡人居北方,故后即用以代指北方。飙(biāo)风:暴风。 ③修修:与 翛翛 通,鸟尾敝坏无润泽貌,这里借喻树木干枯如鸟尾。 ④思:悲。末二句是说难言的悲感回环在心里,好像车轮滚来滚去。 鉴赏 作者:佚名 读这首诗,容不得人情感上有所酝酿,劈头便为一派浓重的忧愁所笼盖 一个苍莽悲凉的秋日,一场郁郁无欢的怅饮,本已令人愁闷难耐。何况还有那吹不尽的秋风,老是在帐外 萧萧 地响,更教人愁杀。 秋风萧萧愁杀人 ,这一句突发的啸叹,正将主人公心头的万缕愁绪,化作烈烈秋风, 苍茫而来 ,立时令人生出一种 不可遏抑 的困扰之感。 出亦愁,入亦愁 ,则以细节刻画,抒写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不禁使人感到,那困扰着主人公的忧愁,竟怎样难以趋避、无可摆脱。受这困扰的,不止主人公一人: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 既称 何人 ,又加 谁不 ,这双重反问告诉人们:那忧愁正如病魔一样,已侵袭到所有在座者的心腑。使主人公所对无非忧者、所闻无非愁叹 这样的日子,真能耗蚀人的青春,加速衰老之期的到来。难怪主人公要发出 令我白头 的幽幽哀叹了。 以上一节,一味写 愁 ,使人来不及细想,先就浸染上了那摆脱不开的忧愁。读者不免要问:诗中主人公是谁?他究竟为什么如此忧愁?第二节诗,正为读者解开了疑团: 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 胡地 ,即塞外胡人居处之地。主人公既呼之为 胡 ,可见他自己不是胡人。联系下文 离家日趋远 一句,可知主人公应是远离家乡、出塞戍守的汉卒。对于初到塞外的旅人来说,那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的异域风光,实在是新鲜而奇妙的。但作为戍卒而久居胡地,看惯了浩瀚的黄沙,见不到几多绿意。秋冬之际,唯有呼啸的飚风,时时摇撼着稀疏的高树。那滋味可就大不好受了。它们所能勾起的,只能是千重忧虑、万里思情。读到这里,读者便可恍然大悟:主人公之所以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之人之所以 谁不怀忧 ,那都是心揣着有家难归的万里离思的缘故。在这样的断肠人眼中,无论是 飚风 ,无论是 修树 ,触目间全都化成了一片愁雾。故此二句看似写景,实亦写愁,正与上文 秋风萧萧愁杀人 相应,将满腹的忧愁 外化 了。 如果说,忧愁可以催人衰老,它首先带给人们的,则是憔悴和消瘦。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诗中的主人公,正因为飘泊异乡、离家日远,被愁思消磨得茕茕骨立了。但诗人却不肯明言,而是巧妙地运用 衣带 之 日缓(松) ,以反衬主人公身躯的日见消瘦,写得含蕴不露而哀情深长。一位形销骨立的戍卒,就这样独伫于塞外荒漠,默默无语地遥望着万里乡关: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他不是无语可说,而是心中塞满了愁思,纵然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要描述这样一种痛苦之状,笔墨是难以胜任的。但人们在极度痛苦之中,想象力就往往特别活跃,笔底口中便常常跳出奇语。《卫风 河广》的主人公,在眺望黄河彼岸的故国时,思归心切,就唱出了 谁谓河广,一苇杭(渡)之 的奇句。而这首歌的主人公,为抒写胸中难以排遣的痛苦,竟想出了 肠中车轮转 这一奇喻。用滚滚车轮在肠中的转动,写主人公无可言传的曲曲愁思,真是形象得教人吃惊。也正因为如此,戍卒那离家万里的痛苦怀思,才以更强的力度震荡了读者的心弦,使人不能不为之悚然动容。 有人认为,《古歌》所抒写的,是 游子天涯之感 ,恐怕不确。从上文的分析可知,它应该就是 胡地 戍卒的思乡怀归之作。东汉曾多次对羌人用兵,战争均延续十数年之久。朝廷之将贪功而无能,至使离乡征戍之卒 进不得力战,退不得温饱 ,大批丧生于 胡地 、边境。这正是《古歌》之类思乡之作产生的背景。这首歌熔抒情、写景于一炉,在 秋风萧萧 中抒写困扰戍卒的愁思;又将它融于异乡的修树、荒漠的飚风之中,变得更加蓬勃、纷扬;最后忽设奇喻,将其化为辘辘车轮,在肠中滚转不已。如此形象的情感抒写,显示出汉乐府民歌在抒情艺术上已有怎样长足的进步。能够与它比美的,在汉代,恐怕只有 长于抒情 的《古诗十九首》了。

文档评论(0)

185****82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