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高中政治教师培训班.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莆田市高中政治教师培训班 简 报 (第二期) 编辑:李天荣 留下美好而神圣的瞬间 ——钱理群老师讲座睿智语言 1.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成为学生青少年时代记忆中美好而神圣的瞬间。什么样的“美好而神圣的瞬间”能被孩子记住呢?教师的第一职责是充当美的使者与播种者,满足孩子对美的渴求。首先是仪表美,一个真正懂得教育的教师,一定会时刻注意自己在学生眼中的形象,一定要把自己最美丽的那一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而绝不允许自己蓬头垢面、衣冠不整地出现在课堂上。任何丑的暴露,都是反教育的。但这绝不是花枝招展、追去时髦:美也是有品位的。“端庄华贵”应是真正的教师之美。“端庄”透露出为人的端正、庄严与大气,“华贵”显现的是华丽的风采与高贵的气质。教育绝对要求“大”、“正”和“高”,教育具有先天的超越性,这是“高贵”的事业,气度狭窄,蝇营狗苟,邪门歪道,短见浅识,花哨浮躁,都是反教育的。 2.教师的第二职责是对学生的爱,一种“亦师亦母(父)”的爱,教师的爱是对人类的健全发展尽义务和做贡献,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本能的、无条件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成为一种母爱的延伸。关于父母对子女的爱,鲁迅有一个经典的论断。他说,这是一种“天性的爱”,是“离绝了交换关系,利害关系的爱”,因此,他期待“觉醒的人,此后应该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亦师亦母(父)”就是鲁迅所期待的天性的爱的扩张与醇化。以父母对子女的爱来对待学生,这就意味着师生关系“离绝了交换关系,利害关系”,而完全出于人的天性。 3.面对越演愈烈的教育功利化趋势,我们要大声呼吁:请回复人的天性,请回复教育的天性。 4.师生之爱,并不是父子、母子之爱的简单复制。父子、母子之爱既出于本能又偏于非理性,而师生之爱却有更多的理性。青少年到了一定阶段,常常会出于“告别童年,脱离父母”的本能而导致与父母的不同程度的疏远以致逆反。在这种情况下,“亦师亦母(父)”的教师往往就能够成为学生最信任的成年人。在他们的成长中起到父母所难以以起到的作用。 5.按弗洛姆《爱的艺术》里的观点,爱是有一个从初级阶段向成熟阶段的发展的过程的,从“儿童自我中心”的“被人无条件的爱”发展到“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统一”的“爱别人”、“创造爱”。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满足学生“被无条件的爱”的感性需求,而且要用理性的力量引导学生“爱别人”,“创造爱”,从而获得“成熟的爱”,这个引导学生生命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方面。 6.教师的第三个职责,就是为孩子营造“精神的星空”,我们对习以为常的中学时代的学习生活有了全新的感悟与体验:“那时候,每一堂课,都是一次精神的探索,都会发现新大陆,我们怀着极强的期待感,乃至某种神秘感,走进课堂,渴望着在教师的指导下闯入一个又一个科学的迷宫,解开一个又一个的宇宙的奥妙……” 7.中小学老师的价值,中小学教育的真谛是:在青少年的心灵上,播下“美”的种子,给以“爱”的抚育,营造“精神的星空”。教师最大的欢乐,是教师处在不断更新的状态,保持赤子之心,黎明的感觉。 教师面对的是成长中的生命,生命成长是缓慢的,动态的,所以教育是慢的艺术。 8.教师是春天的播种机,而不是秋天的收获者,教师的精神只能耕耘,不问收获。教育的力量是有限的,教育力量比不上社会力量。 《教学勇气》佳句欣赏 一、“就像任何真实的人类活动一样,教学不论好坏都发自内心世界。我把我的灵魂状态、我的学科,以及我们共同生存的方式投射到学生心灵上,我在教室里体验到的纠缠不清只不过是折射了我内心生活中的交错盘绕,从这个角度说,教学提供通过灵魂的镜子。”——《教学勇气》P3 社会对教师的期望高,人们通常认为教师应该是学识博大精深、行为堪称典范,将教师看成灵魂一尘不染者。这种期望使教师往往把“完美”当作自己的为人处世目标,过分限制约束自己,一旦过高的自我期望目标不能实现,就会自怪、自责。由于社会期望值偏高以及教师过分追求“完美”,而自身知识结构又难以相称,就会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 按照古希腊人的自我理解,生命之最终目的在于完满之“好”或“幸福”,又正在于生活得优秀、高贵、有价值之中。优秀地活,活得出色,这是动态的、生命的、生存的概念而不是静止的、物化的概念。“人生劳作的主要乐趣,就在于使自己成为不同于昨日的另外之人”。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两个神签,一个由苏格拉底抽得(“认识你自己”),一个由第欧根尼抽得(“改变你自己”),竟如此神奇地延展着今人的体验。而且好像还要一直决定人应验下去。 二 、“对心灵沟通的内在渴求成为对外部联系的需求:我们自己的心里舒适自在,跟人交往自然会更加亲

文档评论(0)

sxahw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