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发展史[共7页].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和希腊的神话故事是最早出现“混沌”一词的,从此之后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中外的文学、艺术、宗教典籍和科学著作早已不断采用“混沌”一词。“混沌”的英文翻译为“chaos”。到了近代,特别是近几十年,混沌” 一词在各类报刊文章、文献中出现的频率极高。 很多学者认为二十世纪继相对论、量子力学之后的又一次物理学革命就数混沌学了。法国伟大的数学、物理学家庞加莱(H. Poincare)是研究混沌的第一人, 他在研究太阳系的稳定问题时,猜想能否用数学来证明,从而发现了即使只有三个星体的模型,还是能够产生明显的随机结果。于是,庞加莱在1903年提出了庞加莱猜想。庞加莱把拓扑学和动力系统有机地结合,并提出了三体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其解是随机的。 到1954,前苏联的概率论大师柯尔莫哥洛夫(Kolmogorov)发表的《哈密顿(Hamilton)函数中微小变化时条件周期运动的保持》一文成为了KAM定理的雏形。到了1963 年, 柯尔莫哥洛夫的学生,年轻的、具有超群才华的V.I.Arnold 对此给出了严格的数学证明, 基本上在同一时间, 瑞士数学家J.Moser 对此给出了改进表述, 并独立地作出了数学证明。此文的思想为混沌未发生之初,在保守系统中如何出现混沌提供了信息。这也为早期明确不仅好散系统有混沌,而且保守系统也有混沌的理论铺平了道路。 1963 年,美国的气象学家、物理学家E.N.Lorenz,对描述大气对流模型的一个完全确定的三阶常微分方程组进行数值仿真时,发现在某些条件下可以出现非周期的无规则行为。这一结果解释了长期天气预报为什么始终没有获得成功的原因,其根本原因为有一种混沌运动存在于确定非线性动力系统中。E.N.Lorenz不仅发觉了第一个奇怪吸引子——Lorenz吸引子,而且还揭示了混沌运动的其他一些基本特征。这个三阶常微分方程组即著名的洛仑兹系统方程组: (1963 年,美国气象学家E.N.Lorenz发表了著名的论文《确定性非周期流》, 他在论文中指出:在三阶非线性自治系统中可能出现非周期的无规则行为。他对天气预报进行一种极端的简化,得到大气在温度梯度作用下的自然对流系统,即著名的洛仑兹系统:) 这是一个三阶常微分方程组。其中三个参数为如果取参数改变参数:若,其解的性质趋于无对流式的稳态;若,其解为非周期的看起来很混乱;这就是在耗散系统中,一个确定的微分方程却可能有混沌解的第一个实例。到了2000年,“The Lorenz Attractor Exists”一文首次从数学上证明了Lorenz吸引子在自然界存在。在这里要指出的是:KAM定理研究的是保守系统,而洛仑兹方程研究的是耗散系统,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两种不同类型的动力系统,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是怎样出现混沌状态的。 1964年,法国天文学家伊侬(Henon)通过对球状星团的研究得到启发,提出了如下的Henon映射 固定参数,改变参数时,发觉其系统的运动轨迹道在相空间中分布似乎越来越随机。伊侬得到了一个最为简单的吸引子,并用它建立了“热引力崩塌”理论 ,解释了几个世纪以来一直遗留的太阳系稳定问题。 1971年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D.Ruelle与荷兰学者F.Takens联名发表了著名论文《论湍流的本质》,在学术界第一个提出了用混沌来描述湍流形成机理的不正确性。他们通过严格的数学分析,独立地发现了动力系统存在一套特别复杂的新型吸引子,描述了他的几何特征,证明与这种吸引子有关的运动即为混沌,发现了第一条通向混沌的道路,并把这类新型吸引子命名为混沌吸引子。 1975 年, 美籍华人李天岩和他的导师美国数学家约克(J.Yorke) 在美国《数学月刊》上联名发表了一篇名为《周期3 蕴含混沌》的论文,该论文在当时震动整个学术界,该论文是一个关于混沌的数学定理。基本思想是Yorke 受Lorenz 1963 年的论文启发而得, 李天岩作出了具体证明, 这就是著名的L-i Yorke 定理。此定理描述了混沌的数学特征, 为以后一系列的研究开辟了方向。L-i Yorke 还率先引入了“混沌( Chaos) 一词, 为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确立了一个中心概念, 为各学科研究混沌现象树起了一面统一的旗帜。 1976年美国数学生态学家梅(R. May)把名为《具有复杂动力学过程的简单数学模型》的论文发表在美国《自然》杂志上,以单峰映射为对象,重点讨论了Logistic方程: 对方程的动力学特征和混沌区的精细结构分别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考察,同时也绘制了分叉轮廓图,汇集了周期窗口、敏感函数、树枝分叉、切分叉、基本动力学、不动点谐波等混沌词汇,促进了不同领域的混沌学研究联成一体。 1978至1979年美国物理学家费根鲍姆(M.J.Feigenbaum)通过对梅的论文研究

文档评论(0)

183****295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