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民法调整对象的再认识.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国民法调整对象的问题,因直接关系到民法典的制定、民法体系的建立以及 民法的实施,而曾经在民法、经济法理论界,尤其在《民法通则》颁布前成为 争论最为激烈的焦点问题之一[①]。通过学者们的讨论而将对该问题的研究 逐渐引向深入,对《民法通则》的制定起到了指导作用。虽然“这场讨论由于 民法通则的制定和实施暂告一个段落,但问题并未完全解决”[②],甚至对 民法调整对象的认识仍存在误区。在当前探讨如何制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民法典和如何完善民法体系的条件下,继续研究此问题[③]仍不失其重要 意义。 一、《民法通则》第2条的规定是认识民法调整对象的起点 我国《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 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该条规定的民法 调整发生于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 身关系,确立了民法调整对象的最主要部分。该条规定几乎已成为我国理论界 对民法调整对象认识的定论,以致“民法通则公布后,发表了不少关于民法调 整对象的文章、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对民法通则第2条的解释,与民法通则的规 定和立法精神是相一致的”[④],进而出现了把第2条的规定就等同于民法 调整对象的误区[⑤]。诚然,《民法通则》第2条的规定的确具有相当的科 学性,它总结了民法理论和立法、司法上多年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集中了 各种观点和实践经验的精华与结晶。该条规定把民法调整对象定性为平等主体 之间的社会关系,准确地界定了民法调整对象的社会关系的法律性质,突出和 强调了民法所具备和要求的“平等”性质和特征,比几部具有世界代表性的其 他国家民法典规定的调整对象更为直接、具体、明确[⑥]。“西方国家的民 法在法律分类上属于私法,民法典中不规定民法调整对象是什么,学理上不认 为这是需要规定的问题”[⑦]。故第2条的规定不仅体现了民法调整对象的 主要部分,而且反映了《民法通则》的中国特色,对我国现行民法体系的建立 和民法的实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但是,由于受到一定原因的限制[⑧],《民法通则》第2条关于民法调整 对象的规定,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尚存在以下漏洞: (一)、第2条规定的调整对象只限定于特定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没有涵 盖《民法通则》规定的产生特定社会关系的全部民事主体的种类,与《民法通 则》本身的规定相矛盾。 《民法通则》第2条将其调整对象狭隘地局限于发生于平等主体之间的以下 三方面社会关系:即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的社会关系;平等主体的法人之间的 社会关系;平等主体的公民和法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简言之,把民法的调整对 象“在主体上限于平等主体的公民和法人”[⑨],这样的规定有可能给人以 民法的主体似乎仅限于公民、法人范围内而不包括其他主体的错觉,进而可能 缩小民法调整对象的范围。但《民法通则》自身规定的主体种类及其相互之间 产生的社会关系均与第2条规定的主体种类及其相互之间产生的社会关系相矛 盾。第2条在规定其调整对象中只列举了公民和法人这两类民事主体,但是, 《民法通则》直接规定的民事主体和通过立法内容体现出来的民事主体远不只 是这两类主体。《民法通则》规定的主体,除了该两类外,还包括个体工商户、 农村承包经营户[⑩]、合伙[①①]。同时,《民法通则》规定,国家在特 殊情况下,也可作为民事主体[①②]。此外,《民法通则》第8条第2款规 定:“本法关于公民的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外国人、无国 籍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据此,外国人、无国籍人根据法律规定也可成 为民事主体,而公民的概念中并不包括外国人、无国籍人。可见,《民法通则》 第2条并没有完全概括出《民法通则》自身规定的产生特定社会关系的主体种 类,存在片面性。 (二)、第2条规定的调整对象只局限于特定范围的社会关系,不能涵盖 《民法通则》规定的全部社会关系的种类,与《民法通则》本身的规定相矛盾。 《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的调整对象,从其内容性质方面分为两类:即平等 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但《民法通则》自身实际规定的社会关系并 不只局限于这两类性质的社会关系。《民法通则》第五章在规定“民事权利” 专章中,在立法体例结构上具体做了这样的安排:第一节,财产所有权和与财 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第二节,债权;第三节,知识产权;第四节,人身权。 从权利内容性质上看,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以及债权,都 属于民法上的两大基本财产权。传统民法调整和保护的财产权一般为物权、债 权、继承权[①③],故应把物权

文档评论(0)

177****1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