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南十校语文试卷习题及含答案汇总.doc

安徽省江南十校语文试卷习题及含答案汇总.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7 年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日期: 3 月 10 日上午 9:00~11: 30)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 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 座位号与本人姓名、 座位号是否一 致。 2.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 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 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 确认后再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 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 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中国历史上,从西周之初到春秋之末在精神文化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是贵族阶层,他们既是政治上的统治者, 又是文化的领导者。 贵族的精神旨趣是这一时期包括审美意识在内的整个贵族文化的主体心理依据。 这个阶层鲜明的身份意识、强烈的荣誉感以及对“文”的高度重视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一时期,“文”基本上就是贵族教养的别名,既包含着关于礼乐仪式的各种知识, 又包含着道德观念系统及其话语形态。 贵族之为贵族而不同于庶人之处, 除了经济政治上的特权之外,主要就在于这个“文”之系统。这里的“文”虽然不同于 后世“诗文”之“文”,更不同于现代以来的“文学”概念,但从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来看,周代贵族对“文”的高度重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开了古代“文统”之先河。 春秋之末,随着贵族等级制的瓦解, 文化领导权亦逐渐从贵族阶层转移到一个新的知识阶层——士大夫手中。于是士大夫文化渐渐取代贵族文化而成为主 流。士大夫文化也并非一个不变的整体, 事实上,它也呈现为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从春秋之末到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游士文化”阶段,其主体乃是那些或奔走游说,或授徒讲学的布衣之士,其思想上的代表便是诸子百家。到了秦汉之后,才可以说真正进入了 “士大夫文化” 阶段。其主体是那些凭借读书而做官或可能做官的知识阶层,即“士大夫”。自汉代大一统之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机制,可以简称为“读书做官机制”——除了帝王及其宗亲、开国功臣及功臣之后、宦官、外戚、地方豪强等分享国家的权力之外,还有一个可以凭借读书而跻身于官僚队伍的社会阶层,这就是所谓“士大夫”。尚未做官时他 们是“耕读传家”的庶民;做官以后他们是“诗书传家”的“士族”或“仕族”, 无论做官与否, 读书都是这个社会阶层安身立命之本, 而做官——最高追求是治 国平天下——则是他们读书的目的。因此尽管他们实际上是分为“官”与“民” 两大类型,具有巨大的社会差异, 但从精神旨趣与价值取向来看, 他们又是一个 有着同一性的社会阶层。 “道”是与士大夫阶层相伴而生、 亦相随而亡的终极价值范畴, 是这个社会阶层精神旨趣的标志。 在西周贵族阶层的话语系统中最高价值范畴是 “德” 而不是“道”。原因不难理解:在“道”这一概念中暗含着士大夫阶层的权力意识, 是他们抗衡君权之主体精神的象征。士大夫文化是相对独立于政治权力体系的,因此需要一个 “终极价值范畴” 来作为标志和合法性依据, 其根本功能是用来规范和引导“势”,即君权的。贵族阶层既掌握着政权,又掌控着文化,故而不需要创造一个与政治权力分庭抗礼的终极价值范畴出来。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 坏”,原有价值秩序被打破, 以诸子百家为思想代表的士大夫阶层试图通过话语建构(授徒讲学、著书立说)来为社会 “立法” ,从而实现政治变革的宏伟目标,这就需要一个至高无上的价值范畴来为自身确立合法性。 于是对 “道”的推崇与捍卫就构成了士大夫精神旨趣的基本维度。 从孟子开始,士大夫阶层便有了 “道统”意识,一直到明清之时,“道”始终是这个古代知识阶层高扬的精神旗帜。 与此相应,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意识、文学艺术观念也主要是围绕这个“道”展开的。而“文”与“道”的关系也就成为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核心问题之一。 (节选自李春青《“文人”身份的历史生成及其对文论观念之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从西周之初到春秋之末,“文”作为一个系统,有着丰富的内涵,包含了礼乐仪式等各种知识和道德观念系统,也决定了贵族与庶人的不同。 B.士大夫文化有着不断变化的

文档评论(0)

156****687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